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斷交台灣轉向中共 這些國家經濟如何?

【新視角看新聞】一些國家為經濟發展轉向中共,中共以經濟利益及政治手段脅迫這些國家與台灣斷交,但證據顯示,外交轉向對這些國家的經濟沒有幫助。

中共近年來針對非洲、中東歐、拉美及太平洋等地區在經濟和軍事上擴張,一些國家為經濟發展與台灣斷交並轉向中共,分析認為,中共以經濟利益及手段脅迫這些國家與台灣斷交,但「證據並不支持,外交轉向對這些國家的經濟有幫助」。

7月中旬,「太平洋島國論壇」在蘇瓦舉行的同時,中共與太平洋島國舉行了單獨政治對話,並舉辦「中國-太平洋島國政黨對話會」,但遭到這些國家對中共擴大影響力的抗拒,所羅門群島總理索加瓦雷公開表示,所羅門群島不允許中共建立軍事基地。

前特朗普政府的國務院政策規劃辦公室,中國政策首席顧問余茂春(Miles Yu)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中共的戰略目標其實很多國家並不清楚。

余茂春說,中共一方面咄咄逼人,另外又以侵略姿態向其它國家輸送經濟上的好處,「大家不知道中國經濟上的目標背後,是不是有軍事或安全的目的」,雖然經濟發達,但中國是一個共產主義國家,軍事跟安全這兩個方面很難協調。

目前是美國哈德遜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的余茂春說,中共以經濟軍事力量自傲,認為「東升西降」,美國正在衰敗,因此也造成對國際局勢的嚴重錯判,余茂春認為,中共這些做法,非常不實際,也不會成功。

2022年5月,台灣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發表一個比較報告,美國之音報道,針對非洲、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中東歐以及大洋洲等四個地區的國家,這個報告比較各國在與北京和台灣的交往中,對本國的經濟有何影響。

這份報告主持人、台灣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吳建輝,以及團隊成員謝力登(Derek Sheridan),分別在7月9日通過視像在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舉行的北美台灣研究協會年會上,以及美國威爾遜中心5月舉行的一場視像會議討論中介紹這份報告。

吳建輝表示,說服這些國家轉向承認北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使用經濟手段,主要包括經濟脅迫、外交援助及貿易投資活動等三種措施。

報告最後得出結論,那些在外交上從台北轉向承認北京的國家,或參與北京如「一帶一路」等國際倡議的國家,很少得到當地人民期待的長期經濟增長,「短期利益有時會被注意到,不過這些利益可能被高額債務或貿易不平衡抵消」。

謝力登以非洲國家馬拉維為例說,自2008年與台灣斷交後,馬拉維承認北京,但並沒有為馬拉維經濟帶來改善。

儘管自2005到2012年建交前後,中共對馬拉維製造業創造1萬3796個就業機會,不過這個數字遠遠低於原先承諾的30萬個就業職缺,而馬拉維的工業占其GDP15%的比例,也沒有因為承認中國後有明顯增長。

謝力登說,當馬拉維與中共建交時,當時的總統曾表示承認中國有助於馬拉維脫貧,但10年後,當地人仍然認為馬拉維還是一個貧窮國家。

目前在台灣僅剩的14個邦交國中,還有4個在太平洋地區,分別是馬紹爾群島、瑙魯、帕勞及圖瓦盧。

中央研究院太平洋島嶼研究小組成員的郭佩宜說,瑙魯在2002年與台灣斷交轉向北京,但在經濟沒有好轉後,在2005年又轉回承認台北。

湯加1998年與台灣斷交轉向北京,但與仍然是台灣邦交國的圖瓦盧比較,湯加的經濟表現沒有圖瓦盧好,排除外交轉向的因素外,湯加的經濟還受到幾次颶風的天然災害,以及2006年首都騷亂的影響。

郭佩宜說,湯加雖然現在經濟已逐漸趕上圖瓦盧,不過湯加積欠了龐大債務,而圖瓦盧的國家財政相較之下較為健康。

薩摩亞是北京長期盟友,經濟在2000年後有顯著增長,有可能是因為中國的資金起到作用,但自2006年達到高峰後,薩摩亞的經濟發展開始減緩,此後10年一直處於停滯狀態。

報告說,即便中共依舊投入資金,但薩摩亞2021年新上任的總理取消了北京資助的港口建設項目,因為薩摩亞積欠中國的債務已經過高,難以支撐這個項目。

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研究的結論也指出,證據並不支持外交轉向中共有助經濟發展的假設。

根據報告分析,哥斯達黎加、多米尼加及格林納達在承認北京後,經濟發展比那些與台灣維持邦交的國家速度減緩,其中哥斯達黎加與中國的貿易赤字增加,經濟日益受到中國取消或暫停原先同意項目的影響。

謝力登表示,在民進黨執政時失去的7個邦交國,與台灣目前剩餘的8個邦交國比較中,從兩個問題進行分析。

首先是外交轉向北京的國家,「證據不支持外交轉向對這些國家的經濟有幫助」。

根據報告中,負責此地區研究的台灣政治大學教授蘇彥斌與當地外交官的訪談,拉美及加勒比海國家認為,與北京建交將有助於國家的經濟,但經過比較後發現,那些承認北京的國家,經濟表現並不一定比和台灣維持邦交的國家更好。

其次,報告也沒有充分證據顯示,台灣的邦交國因「一帶一路」轉而與中共建交。

在中東歐地區,研究團隊分析「中國-中東歐16+1倡議」啟動後參與國家的經濟表現,並以未參與此一機制的土耳其作為控制組作為比較,發現克羅地亞、捷克、匈牙利、黑山共和國及斯洛文尼亞的經濟表現並沒有更好,這導致中東歐一些國家對這個平台未能起到原先促進經濟增長承諾的抱怨。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41900)

責任編輯:T so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