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通過《防衛白皮書》 高度關注台海局勢
【新視角看新聞】日本通過了2022年的《防衛白皮書》。報告中指出,日本將「密切觀察」中俄的軍事合作是否會進一步深化,並稱北京不斷加強的軍事力量是「強烈的地區和國際安全擔心」。
7月22日,日本通過了2022年的《防衛白皮書》。白皮書中指出,日本將「密切觀察」中俄的軍事合作是否會進一步深化,並稱北京不斷加強的軍事力量是「強烈的地區和國際安全擔心」。
防衛大臣岸信夫在《防衛白皮書》(PDF)中,將中共、俄羅斯和朝鮮確定為主要安全威脅。岸信夫6月曾經說,日本正被發展核武、「無視規範的主體」所包圍。
7月22日日本政府內閣會議批准《2022年版防衛白皮書》,其中有關台灣局勢的記述多達10頁,較2021年版增加2倍,內容詳細分析中共可能侵台的過程,而台灣方面如何加強防衛力量以對抗入侵威脅。
內容也強調,「試圖藉力量改變現狀是世界共同面臨的課題」。
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在《防衛白皮書》的卷首導言中提及台灣,面對北京和臺北之間的軍事實力正不斷擴大,岸信夫表示,中共對台灣「擺出一副不惜動用武力也要實現統一的架勢,地區的緊張局勢日益加劇」。
白皮書指出,北京並未譴責莫斯科對烏克蘭的入侵。對遭受相當大損失的俄羅斯來說,「與中國(中共)的政治和軍事合作,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對於俄羅斯的侵略行為,白皮書中提到,此舉嚴重違反國際法,是以武力單方面改變現狀,它「動搖了整個國際秩序的基礎,不祇包括歐洲,也包括亞洲」。
有關兩岸的軍事平衡,白皮書表示,整體而言,朝向對中共方面有利的方向變化,其差距有年年擴大的傾向。今後兩岸軍力的強化、美國的對台軍售、台灣自主開發國防主力裝備等情形值得關注。
這是岸信夫擔任防相後第二次發表《防衛白皮書》,內容呼應了前首相安倍晉三在生前提出的「台灣有事即是日本有事」的說法。
白皮書也警告,中共軍機對台灣西南空域的一系列襲擾,正進一步加強對台灣的壓力,「似乎是在試圖對台灣進行消耗戰,並提高其實戰能力」;
中共近年還在台灣周邊的海空域加強著陸登陸、戰力投射訓練,且發言牽制台灣及國際社會的案例趨於明顯,兩岸軍事緊張升高的可能性難排除。
有關日本安全保障環境影響的問題,白皮書表示,首要便是美中競爭與圍繞台灣問題的對立,其次是北韓的飛彈試射挑釁行為,最後則是中俄兩國的「戰略協作」,中俄近期更在日本周邊海空域進行多次聯合演習。
防衛省認為,這些種種舉動措施,將對日本的安全造成直接影響,必須密切關注。
白皮書強調指出,要維持和平必須仰賴強化威懾力量。才能「讓他國放棄侵略企圖」,具體的措施包括加強日美同盟、強化太空、網絡、電磁以及其他尖端技術領域的能力。
白皮書認為,中共在東海為首的海空域,試圖以武力片面改變現狀,同時擴大和活化軍事行動。
中共對台灣加強施以各種壓力,以力量改變現狀的情形,不僅是印度太平洋,也是世界共通的課題。基於這樣的觀點,日本將與同盟國美國及友好國、國際社會合作,更抱持緊張感注視相關動向。
談到中共的軍力分析,白皮書指出,中共國防費具體內容不透明,持續增加國防費,以核武、彈道飛彈戰力等為主,中共軍力的質與量廣泛、急速地強化中,而中共善用人工智慧(AI)等尖端技術行「智慧化」,企圖打造「世界一流的軍隊」。
白皮書強調,中共在安全保障上令人強烈憂心的趨勢,近年來進一步增強。此外,中國可能與對烏克蘭發動侵略的俄羅斯深化軍事合作,日本有必要注意。
此外,白皮書也提及,中共與北韓正在開發高超音速(極音速)武器,中共也遂行結合電子戰與網路攻擊等綜合登陸作戰的可能性,都使周邊國家面臨「嚴重和緊迫的威脅」。
為了應付此種情況,白皮書提到,日本將考慮擁有的「反擊能力」,採取最低限度的必要措施,來防止攻擊是自衛行為,與「先發制人的攻擊」有所不同。
台灣外交部表示,白皮書顯示日本政府高度重視,並密切關注台海安全情勢。
在威權主義向外擴張,挑戰國際秩序之際,外交部期待與包括日本在內的理念相近國家,持續攜手捍衛普世價值,共促台海安定及印太區域的自由開放與和平穩定。
路透社指出,目前,日本政府正在準備8月到期的國防部預算申請。日本政府希望讓民眾支持軍事資金增長,其目標是在未來10年左右,將國防預算翻倍。
2022年年底,日本進行安全審查,並修訂包括《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3份檔,預計這項審查將要求獲得更遠距離的攻擊導彈,加強太空和網絡能力,並對技術收購進行更嚴格的控制。
路透社指出,大多數日本人似乎與政府相同,對日本日益惡化的安全環境感到擔心,最近的民調顯示,支持增加國防開支的比例超過了50%。
自民黨承諾逐步將軍費開支增加一倍,達到GDP的2%。這個目標將使東京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成員設定的最低承諾相一致,考慮到經濟規模,這將使日本成為繼美國、中國之後,世界第三大國防支出國。
目前,日本的國防支出佔GDP的百分比,低於所有其他七國集團(G7)國家,也低於澳洲和韓國。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吳旻洲、李怡欣、陳霆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 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41946)
責任編輯:yst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