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消費意願低落 中國經濟多重挑戰
【新視角看新聞】第一財經研究院《2022中國宏觀經濟半年報》認為,2022下半年經濟面對多重挑戰,即疫情影響、房地產市場風險、青年失業率高等,呼籲政府推出穩定政策。
有分析認為,陸媒的這些建議不具有操作性,中國二十大前不會放鬆清零政策;房地產已經破滅,當局至今拿不出有效措施;而青年人失業非常嚴重,中共卻無力解決。
陸媒《第一財經》7月27日報道,《2022中國宏觀經濟半年報》發布。2022下半年經濟恢復面臨多重挑戰:包含:疫情、房地產風險事件、青年失業率,以及美國聯準會(Fed)加息引發經濟衰退質疑,將對全球經濟產生負面影響。
報告說,疫情對經濟負面影響暫時不會消失,居民消費與企業投資均受到一定制約;房地產行業多起風險事件打擊了居民的購房信心,會不利於房地產市場良性發展;青年失業率高企是社會不穩定因素,將影響國內消費需求。
報告續說,目前常態化核酸檢測有效期間是48或72小時,這限制了居民活動範圍,導致消費需求無法充分釋放,對整體消費、生產都產生了負面影響。
中共的清零政策嚴重衝擊中國經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7月26日再次下調中國GDP增速預期至3.3%,此前的1月份預期為4.4%,4月份為3.6%。
在香港任職的法國投資銀行Natixis的首席亞太經濟學家艾西亞(Alicia Garcia Herrero)對美國之音表示,中國消費者現在的支出低於正常水平,因為他們強制封鎖期間無法外出,或者擔心最終會因失業而減少收入。
艾西亞說:「很明顯,各個家庭的情緒仍然非常消極,可能是因為大規模(核酸)篩檢仍然普遍存在,人們對未來是否再次封城感到不確定。」他說。
時事評論員王赫對大紀元表示,中共二十大之前,清零政策不會動搖、放鬆。在政治高壓下,地方政府不敢出政策,也無人能承擔責任。雖然地方政府沒錢,希望盤活經濟,充其量也是只做不說。因此,放鬆管控的指標化建議,不可能被採納。
針對消費問題,報告建議擴大消費刺激政策,例如對於推出購物優惠活動商家稅收減免、鼓勵金融機構推出消費信貸優惠等,或也可以在試點城市向特定家庭和小微企業發放數字人民幣,進行現金補貼,保證經濟主體存續。
王赫表示,中國經濟直線下滑,百姓生存艱難,沒錢消費。部分有錢的人,也不敢輕易消費,會選擇「持幣過冬」,當局解決不了內需問題。特別是青年人失業率高,中共完全沒辦法解決,而這又涉及到社會穩定。
中共統計局6月份數據顯示,25~59歲人口城鎮調查失業率為4.5%,而16~24歲人口失業上升到19.3%。
針對房地產問題,報告認為,必須化解房地產市場風險、重塑市場信心。針對一些地方出現的亂象,地方政府成立房地產專項紓困基金,實行監管權力,協調房地產業、銀行、消費者間的權益分配,早日恢復行業信心。
報告顯示,在已恢復常態的6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累計同比增速為-5.4%,房屋新開工面積累計同比增速為-34.4%,商品房銷售面積累計同比增速為-22.2%。
王赫認為,「房地產已經破滅了,中共只能力推『保交樓』,最後讓銀行擔責,但銀行將面臨呆帳壞帳。」這裡面很複雜,涉及到很多利益問題,銀行需要利益交割,當局也沒有頂層設計,至今沒有推出有效措施。
他認為,還有一種可能是「國進民退」,中共藉機強行吃掉民間企業,力求穩房價,保持銀行帳面不出大問題,儘量避免金融危機。
新加坡CreditSights研究公司高級分析師曾竹君(Zerlina Zeng)表示,中國經濟不景氣令世界市場擔憂,因為復甦的「上揚幅度」沒有2020年疫情爆發時那麼明顯。而近期發生業主集體停貸,威脅到包括房地產在內的高價值資產。
曾竹君認為,中國出口運輸和製造業的中斷,已使世界許多地區的供應鏈變得不穩定,進而加劇了通脹和對衰退的擔憂。
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一季度,中國購物中心商場的日均客流量同比大減19%,居民消費意願低落,同時主要城市上海和廣州的商場店舖空置率分別達到近10%和14%。
財經評論人士陳曉對自由亞洲表示,中國城鎮居民消費意願下降與失業人數增加有關,「大家都要過緊日子,所以商場的空置率就越來越多。還有一個不能忽略的問題,儘管近幾年經濟不景氣,但是商場的租金一直沒有下調,導致現在的商業經營者根本無力支付租金。」
陳曉說:「這是完全違背商業經營邏輯的,這足以說明現在的地方政府根本不管經濟,也不管民眾的死活。上海、廣州出現關店潮,一方面是老百姓對疫情遲遲不退去有一定的心理壓力,但更主要的是對未來的預期沒有信心。」
與此同時,由於中共對科技行業的打擊以及嚴厲的「清零」政策,使投資者對中國信心受挫。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KPMG)在一份報告中顯示,中國今年第二季度的創業投資降至91億美元,比上一季度的181億美元銳減了一半,並跌至2014年第四季度以來的最低點。
畢馬威中國客戶諮詢與創新主管查瑋亮(Egidio Zarrella)在一份報告中說:「與COVID-19有關的封鎖,再加上國際投資者參與的放緩,以及(投資者)對去年監管變化的謹慎心態,對風險投資生態系統造成了影響。」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夏松、張明健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 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 (ID 42118)
責任編輯:T so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