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接連出擊 牽制中共晶片產業
【新視角看新聞】為阻止中共在晶片工業上的狂潮式發展,美國不僅通過具有歷史意義的法案,也收緊對中共獲取晶片製造設備的限制,並拉攏晶片製造大國加盟「晶片聯盟」。
路透社8月1日引述消息人士的話說,美國政府正考慮限制向包括中共國營企業長江存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長江存儲)在內的存儲晶片製造廠商出口晶片製造設備。這是阻止中共半導體行業發展、保護美國公司努力的一部分。
路透社的報道說,有出口管制專家表示,如果這一新限制措施得到批准,將會是美國首次針對中國沒有特殊軍事用途的儲存晶片進行出口管制。
同時,在中國設有NAND晶片工廠的韓國半導體巨頭三星電子公司和SK海力士公司也將受到衝擊。
NAND晶片用於智慧手機、個人電腦等設備,以及亞馬遜、臉書和穀歌等公司的數據中心。一部手機或筆記型電腦能存儲多少千兆字節的數據,取決於它包含多少NAND晶片以及它們的先進程度。
過去兩週左右,所有的美國晶片設備製造商都收到了美國商務部的信函,他們被通知不要向中國供應用於製造14納米或以下的晶片製造設備。
晶片製造領域通常以納米為單位計算,數字越小代表技術越先進。
美國政府曾禁止美國公司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向中芯國際有限公司(簡稱中芯國際)出售大多數可以製造10納米或更先進晶片的設備。此次美國政府將限制從10納米擴大到14納米,意味著更多半導體設備受限。
彭博社也表示,美國也正在推動荷蘭和日本等合作國家,要求這兩個國家的光刻機製造商阿斯麥(ASML)和尼康(Nikon)禁止向中國出售主流技術。
7月底,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在通過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andScienceAct),為與中共之間的晶片競爭提供了長期戰略支援,在美國總統拜登(JoeBiden)簽署後成為法律。
這份價值2800億美元的晶片法案為美國半導體生產提供520億美元補貼,並為晶片工廠提供240億美元的投資稅收括免,以吸引晶片大廠赴美設廠。該法案還將授權在5年內撥款超過1700億美金,促進美國的科學研究,以便更好地與中共競爭。
這項法案被認為是一項開創性的立法,是重振美國工業基礎和加強國家安全利益的方式,以應對未來若海外供應鏈中斷,減低美國所受到的衝擊,因為目前絕大多數先進的半導體都在美國國外生產。
法案也明確規定,自該法案生效之日起的10年期間,獲得美國政府資金的實體不得在中國或任何其他受關注的外國,從事任何涉及半導體製造的實質性擴張的重大交易。這些限制被認為將阻止這些實體10年之內在中國大幅擴大比28納米更先進的晶片的產能。
即使28納米晶片比目前最尖端的半導體落後幾代,但它們仍然被廣泛用於汽車、智能手機等產品中。
為加強用於量子電腦的新一代晶片量產的聯合研究,美國和日本政府決定成立新的研究機構,並要求韓國和台灣參與。
美日兩國7月29日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經濟「2+2」部長級會議上,同意建立一個新的下一代2納米半導體聯合研究中心。兩國在會後的聯合聲明中表示,他們就強化半導體、電池、重要礦物等戰略性物資的供應鏈彈性達成共識。
最近,美國政府也正在邀請韓國參與由美國主導、將中共踼出局的晶片四方聯盟。聯盟旨在加強美國、韓國、台灣和日本的半導體合作,建立安全的半導體供應鏈。目前台灣和日本已經決定參與,韓國尚未確定是否加入。
中共近幾年傾舉國之力發展晶片,儘管距離最尖端技術相差甚遠,但已逐步在產業供應鏈中佔據一定優勢。
總部位於湖北省武漢市的長江存儲是中國製造NANDFlash晶片的新興企業。公開資料顯示,長江存儲於2016年12月21日成立,出資方包括紫光集團控股子公司紫光國器與中共國家資本,註冊資本高達人民幣386億元(約合57億美元)。紫光集團是中共國有控股企業,是中國存儲晶片和網絡產品與服務的領軍企業之一,但在2021年7月9日宣佈清盤重組。
美國白宮在2021年6月份公佈的一份報告中表示,長江存儲接受了中共當局約240億美元的補貼,美光科技和西部數據正面臨長江存儲的低價壓力,長江存儲的擴張和低價產品對這兩家科技公司構成了直接威脅。
中國中芯國際創辦人、前CEO張汝京在2021年11月曾公開表示,中國想要實現半導體自給自足的最大障礙並不是缺乏資金,而是產業長期缺乏人才。
中國集成電路及手機行業門戶網站集微網在2022年1月的一篇報道中說,美光科技正在解散位於中國上海的DRAM設計團隊,並挑選核心員工以技術移民前往美國。
半導體行業一名高層表示,美光解散DRAM設計團隊,很有可能是出於防止技術外洩的考慮,並且將產品的設計和研發放在中國大陸以外地區。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2021年8月的一篇報道中說,近年來,中資公司透過各式管道在台灣設立團隊、將半導體工程師挖角,引起台灣政府警戒。
《日經亞洲》日前也報道說,自2019年起,中國泉芯集成電路製造(濟南)有限公司(QXIC)和武漢弘芯半導體製造有限公司(HSMC)這兩家中國半導體企業,從台積電挖走100多名資深工程師和管理人員。
消息人士告訴《日經亞洲》,這兩家半導體廠各自挖到50多名台積電員工,以發展14納米和12納米工藝。雖然人才流失不會立即影響台積電在業內的領先地位,但台積電非常擔心人才流失,並擔心商業機密可能會被轉移到這些新興的中國廠商手上。
中國科技公司華為創辦人任正非在2020年9月曾公開說,中國還造不出先進的晶片。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徐亦揚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 (ID 42302)
責任編輯:T so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