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資本接連6個月外流 習近平救市指望不大

【新視角看新聞】隨著投資者的投資情緒持續低下,中國資本市場出現了連續六個月的資金外流現象,中國市場的風險已經無法量化。專家表示,資本外流是中國2022年的一個重大風險。

隨著投資者的投資情緒持續低下,中國資本市場出現了連續六個月的資金外流現象。

彭博社認為,投資者對中國金融市場的信心看起來已所剩無幾,市場反彈不持久,北京承諾的多項支持行動並未帶來實效,中國市場的風險已經無法量化。

彭博社報道表示,對於基金經理來說,這意味著面臨股票虧損更多、債券資金外流、按揭信貸違約和貨幣走弱的前景。市場對中共的財政刺激計劃和降息的反應平淡,體現了近幾個月來不斷加強的一種趨勢,那就是,在提振投資者的信心方面,習近平的政府越來越無能為力。

有專家認為,在尋求實現強勁增長的同時又抓著「清零政策」不放,習近平正在打一場必敗之戰。

MSCI中國指數本季度迄今已經下跌了近12%,而相比之下,全球股票指數則上升8%。這使得MSCI中國指數有可能創下自2000年以來最差季度表現。

為解決投資者的擔心,自3月16日以來,中共官方至少25次做出支持經濟、市場或企業的承諾,但同時伴隨股市上升2%以上的只有四次。

分析師們一直在呼籲採取更具體的措施,但中共當局對房地產公司流動性的支持、下調按揭抵押貸款利率.以及降低按揭借貸成本等措施的效果似乎全都令人失望。

為刺激經濟,應付房地產危機,中共央行在8月22日再次下調了面向家庭和企業的基準按揭貸款利率,當局計劃為開發商提供更多流動性支持。

股票市場對中共政策措施的反應大多是負面的。8月22日當天,股市波動,離岸人民幣仍走弱至近兩年來低點。8月24日,上證指數收跌1.86%,香港恆生指數收跌逾1.2%。

經濟學家們對中共迄今推出的政策也普遍持消極態度。

據CNBC報道,8月23日,柏瑞投資(PineBridge Investments)投資組合經理瑪麗‧尼古拉(Mary Nicola )表示,中共當局必須拿出更迅速、更果斷的舉措,才能讓市場相信經濟將會改善。儘管當局已經採取了一些措施,但並未達到預期效果。

「Navigate Commodities」公司董事、總經理阿蒂拉‧威德內爾(Atilla Widnell)於8月22日在一份報告中說,「鑒於中國經濟迫切需要消費者重返街頭消費,(中共)新的貨幣寬鬆/刺激措施被視為徒勞無功。」

投資者目前面臨的選擇是「相信中國市場充滿無限不確定性」還是「相信經濟復甦很快將穩定」,彭博社表示,投資者正在朝著前者邁進。2022年2月以來,外國投資者們連續六個月從中國資本市場撤資,3月資金流出更是創下紀錄。

根據國際金融協會(IIF)的數據,中國3月的外資流失額度高達175億美元。IIF認為,海外投資者的這種資本外逃是「史無前例的」。在3月份流出中國的資金之中,包括112億美元的債券,其餘為股票。

CNN在4月下旬的一篇報道中引述在上海的開元資本董事總經理布洛克‧西佛斯(Brock Silvers)的話指出,由於對中國的基本可投資性的懷疑增加,中國正看到外國資本「深度外流」。

IIF在8月3日發表的一份報告顯示,外國投資者在7月持續減持中國債券,同時伴隨著拋售股票。

IIF估計,7月份中國債券外流約30億美元。如果得到官方數據的證實,這將是中國20萬億美元債券市場連續第六個月出現資金外流的現象。IIF的數據還顯示,7月份,中國股市有35億美元的外資流出。

基準滬深300指數在7月份每7天下跌 7%,原因是國內COVID-19爆發、房地產危機和全球經濟衰退風險承壓。

中金公司(CICC)在一份報告中表示:「受國內外影響,中國A股自7月以來呈區間震盪、普遍走弱的趨勢。」

IIF說:「未來幾個月,有幾個因素將影響流動動態,其中何時通脹見頂和中國經濟前景將成為關注焦點。」

彭博社說,投資者的這種悲觀情緒反映了對中國經濟實力的更廣泛擔心,這可能會拖累全球股市近期的復甦。風險已經變得無法量化,以至於波士頓「澤文資產管理」「Zevin Asset Management, ZAM」等公司正在離開。

ZAM最近出售了所持的全部中國內地和香港股票。公司總裁索尼婭‧科瓦爾(Sonia Kowal)表示,當中國走上一個更可持續的道路上時,才會考慮未來重新進入該市場。

《華爾街日報》報道,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中國市場研究總監Logan Wright表示,資金持續外流將對人民幣和中國的資產價值產生不利影響。

儘管中共推出多輪救市政策,但全球投資者仍有充足的理由保持謹慎。中共的「清零政策」正在造成經濟壓力;當局對多個行業整頓措施的影響仍未消除。

儘管中共推出了降息政策,但問題是,公司或家庭不願從銀行借款,在很大程度上是擔心中國疫情限制的不確定性,以及未來的疫情爆發是否會導致反覆的封鎖。

《華爾街日報》報道,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駐新加坡研究中國問題的高級經濟學家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指出,人們對持續下滑的房地產市場失去信心以及中共「清零政策」正打擊按揭貸款需求,「這些都是無法用貨幣政策輕易解決的拖累因素」。

TS Lombard宏觀研究主管芙蕾雅‧比米什(Freya Beamish)說,在試圖實現經濟強勁增長的同時追求疫情「動態清零」,中共政府正在打一場必敗之戰,必須要有所捨棄。比米什表示,資本外流是2022年的一個重大風險。

如果中共堅持目前的策略,中國市場情況會變得更糟嗎?紐約梅隆銀行駐香港高級市場策略師Wee Khoon Chong認為,風險性很大。他說,政策指令與中國資產價格之間的關聯已經破裂。

「中國(中共)能夠處理好目前低迷的境況嗎?人們擔心監管機構的行動太少、太晚。」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自大紀元記者張婷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 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 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 (ID 42680)

責任編輯:T so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