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零維穩拖垮經濟 中共專制敗象?
【新視角看新聞】中共政府自2020年起,財政支出中用於「維穩」的公共安全支出皆超過國防支出。專家:清零運動式防疫不可持續,不但犧牲了人的尊嚴和個人權利,同時也在經濟上難以支撐。
中共政府在2020年財政支出中,用於「維穩」的公共安全支出超過國防支出。並且中共一直堅持動態清零政策,耗資巨大,已經對中國經濟造成災難,不只導致外資和人才大批外流,國內也民怨沸騰。
經濟發展一直被外界視作中共合法性的標誌,而維穩則是中共政權續命的措施;目前清零政策對中國經濟的打擊,不但暴露出中共體制的僵化和民眾的不認同,同時天價的清零維穩費用,也顯示出共產專制在經濟上的不可持續。
2022年6月13日上午,家住山東的楊(Yang)乘坐夜班火車抵達目的地河南鄭州,當火車接近車站時,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為他手機上的「健康碼」變成了紅色,這意味著他的行動將受到嚴格限制。
《日經亞洲》8月29日報道,楊不記得自己接近過任何受感染的人,他到河南是為了從當地的一家銀行提取23萬元人民幣。
自4月以來,河南多家銀行拒絕取款,引發了大量儲戶抗議。地方當局擔心,如果示威蔓延,中央政府會將怪罪治理不力。於是在防止COVID-19的幌子下,隱瞞這個荒誕的事實。
中共的社會控制,在「清零」政策的推動之下越走越遠,這些措施已不單單是為了防疫,而是為了維穩,擴大對其無處不在的監視。
無論你在哪裡,無論你在做什麼,你都會被追蹤到。如果當局對你的行為有絲毫懷疑,你將被拒絕進入一些場所,甚至你的銀行帳戶也可能被凍結。
自疫情爆發以來,習近平宣佈對抗疫情是一場「人民戰爭」,把與病毒的對抗稱為「戰疫」,把醫務工作者描繪成「前線英雄」,而習近平就是「總司令」。
分析人士指出,隨著Delta病毒讓西方疫情吃緊之際,中共又將疫情政治化,視為同西方特別是美國的一場制度競爭,但Delta病毒退場、Omicron變種上場後,中共清零策略便開始露出馬腳。
「中國(中共)的清零政策主要是由社會穩定問題驅動的」,多倫多大學政治學副教授Lynette Ong對《衛報》表示,「這個政權認為,COVID-19、SARS和其他流行病或大流行病作為一種健康危機,很有可能演變成社會危機。」
考慮到這一點,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中共願意不惜一切代價來捍衛它,但代價是很高的,隨著世界其他國家學會如何與病毒共處,中共卻在防疫之路走向越來越孤立。
BBC報道指出,在中國,共產黨對重大社會動盪的恐懼高於一切,而在2022年10月的黨代表大會上進入歷史性的第三任期之前,習近平並不想看見這種事發生。
專家們表示,清零運動式防疫不可持續,不但犧牲了人的尊嚴和個人權利,同時也讓經濟上不可持續。
中共《法制日報》2020年3月報道,自疫情暴發以來,中共就動員起全國近450萬名專兼職網格員,實施「敲門行動」,要成為疫情社區防控的「第一道防線」。
網格員也並非義務性質,有些專職網格員還被納入事業編制。比如自2022年8月1日起執行的《山西省網格員管理辦法》規定,專職網格員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農村網格員至少每月不低於500元,並納入同級財政預算予以保障。
記者尚無法估算中國網格員的費用支出,不過有機構估算了另一項核酸檢測費用。根據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經濟學家於5月發表的估算,以每48小時接受一次檢測的頻率計算,估計每年耗資高達人民幣2.5萬億元。
網格員的費用支出和核酸檢測費用,都由地方政府支付,但地方政府已自身難保。根據中共統計局的數據,上半年中國31省份的公共財政全部出現赤字,連財政向來利好的浙江、廣東的財政缺口也倍數增長:浙江財政缺口從2021年同期的人民幣205億元變為1,252億元,廣東財政缺口則由1,618億元擴大為2,912億元。
清零政策讓人們想起了中共的天價維穩費。從2011年起,海外媒體就觀察到中共維穩費超過了軍費,之後從2013年起,中共為了避免外媒的注意,詳細數據就不再出現在政府報告中,但在中共財政部和統計局網站上,目前可以找到。
《日經亞洲》表示,中共國防開支增長迅速,已接近美國。但2020年中共公共安全支出,卻比國防支出高出7%之多。
記者也查閱了中共財政部數據,以2020年為例,國防支出預算是12911.79億元,公共安全支出預算為14127.95億元。
公共安全支出主要包括中共武警和公檢法司這些政府機構的支出,其中,武裝員警部隊是1308.75億元,公安是8136.69億元,公安支出水準與同年的科學技術支出9822.70億元相當。
上述數據表明,中共政權的治理模式,主要依靠的是武警和公檢法司對社會的嚴密管控,所以才會出現「天價維穩費」,但在清零政策拖垮中國經濟的情況下,已經面臨困境。
此外,清零政策加劇了公眾對當局的不信任,民眾的不滿情緒在網絡上層出不窮。
旅美學者、公益人士楊占青曾對自由亞洲電台表示,長期以來,中國(中共)政府並不設法解決社會矛盾,改善民生,而是強調「維穩」,也就是掩蓋矛盾,積累的問題就愈來愈多,維穩成本會愈來愈高。
台灣政治大學法學博士,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台灣韜略策進學會副祕書長、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吳瑟致在台灣中央廣播電台撰文發表指出,中國(中共)政府的公共安全預算,隨著中共二十大逼近,支出勢必會愈來愈多。
尤其近年來,中國面臨內、外部挑戰更為險峻,國際反中意識抬頭,國內經濟發展陷入瓶頸,再加上數位科技猶如一把雙面刃,北京當局可以透過科技對內控制,中國民眾也接連在網絡上抒發不滿言論;當社會壓抑的挫折感愈來愈強烈,政府的管控程度也只會增強、不會減弱,形成政治與社會相互對立,「控制-反抗-再控制」的「惡性循環」,這讓中國未來發展充滿更多未知性。
中國第二季度的GDP同比只增長0.4%,成為2020年初以來增幅最弱。8月,幾家主要投資銀行,將其對中國年度經濟增長的預測下調至3%或以下。
《日經亞洲》文章表示,只有在包容各種意見的情況下,才能創建一個充滿活力和技術創新的社會。中共越是試圖扼殺所有不同意見,控制一切,它也會越遠離世界。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自大紀元記者宋唐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 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42879)
責任編輯:yst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