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人民幣逼近破7關口 匯率下滑為何難阻?

【新視角看新聞】在岸人民幣匯率9月6日收於1美元兌6.9485,比9月5日的收盤價6.9366略低,在岸人民幣兌美元最低觸及6.9621,刷新2020年8月以來低點。

與20大前北京穩定人民幣匯率的願景背道而馳,人民幣面臨破「7」的壓力,不過這次引發人民幣大幅貶值的原因卻與平常不同。

在岸人民幣匯率9月6日收於1美元兌6.9485,比9月5日的收盤價6.9366略低,根據中國貨幣網報價,在岸人民幣兌美元9月6日剛剛跌破6.96關口,最低觸及6.9621,刷新2020年8月以來低點。

與此同時,離岸人民幣兌美元跌破6.97關口,最低觸及6.9776水平,繼續刷新2020年8月以來新低。

9月6日稍早,中共央行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設定在6.9096,這是兩年來首次設定在6.9以下,為人民幣進一步貶值奠定了基礎。

國民西敏集團(NatWest Group Plc)的中國經濟學家劉培謙(Liu Peiqian,音譯)在接受《南華早報》採訪時說,「中間價高於6.90是一個信號,表明中國央行目前沒有捍衛任何具體匯率水平,但是中間價仍然明顯強於預期,表明中國央行打算放緩貶值步伐。」。

外界認為,6.9這一水平對中間價很重要,因為這一水平被視為人民幣突破7這一心理關口之前的最後一道主要關口,此前中美貿易戰中,中方許諾積極捍衛7這一心理關口。

大華銀行集團9月6日表示,中共央行現在的首要任務是穩定經濟,以及在10月的二十大黨代會召開之前防止貨幣大幅貶值。

大華銀行集團在一份說明中說,「為了進一步阻止貶值,央行還可能增加離岸票據的發行,以吸收離岸人民幣的流動性。」。

《南華早報》9月4日報道說,隨著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進一步下滑,外界更加關注北京會容忍貨幣貶值到什麼程度。人民幣匯率不是市場決定的,而是依靠官方指導價。

分析人士表示,儘管中共央行表示它有防止人民幣大幅貶值的工具,但允許人民幣進一步走軟的一大問題是,可能加速中國資本外流。

自4月份以來,人民幣兌美元一直在下跌,僅8月份一個月就下跌了2.7%。疲軟的貨幣,加上美聯儲加息,COVID-19清零政策帶來的封控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影響,多種因素導致了2022年投資人對中國股票和債券的創紀錄拋售。

根據國際金融研究所的數據,中國在2022年2月至7月份期間記錄了810億美元的資金外流。

上週,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表示,鑒於美聯儲的鷹派立場以及中美之間債券收益率差異擴大,資本外流可能會增加,並進一步壓制人民幣。

法國外貿銀行分析,「換句話說,(中共)央行陷入了困境:它需要降息以支持經濟,但又面臨著太多的限制,無法做到這一點。因此,我們預計2022年剩餘時間內的降息只能是溫和的。」

為減緩貶值,中共央行中國人民銀行9月5日宣布,將從9月15日起降低金融機構需要持有的外匯存款準備金率。

但是,絕大多數分析師仍預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將繼續下滑,甚至中國國內的學者也出來建議說,不要讓人民幣跌破7。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最新刊出了一篇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王晉斌的文章說,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破「7」會造成不良影響。

王晉斌認為,現在歐元、英鎊和日元兌美元的貶值幅度顯著超過了人民幣兌美元的貶值幅度,人民幣兌美元金融匯率的貶值無法傳遞到貿易名義有效匯率的貶值。尤其是地緣政治動盪帶來美元走強所致的人民幣貶值,已經超出了經濟基本面決定的匯率水平。

王晉斌補充說,「在這樣的背景下,人民幣持續貶值幾乎是一無所獲。」

考慮到美聯儲9月份大概率大幅度加息,人民幣未來的貶值壓力會一直持續下去。

彭博社9月4日報道說,人民幣這次下滑幅度太大,令中共政府無法阻止,因為儘管中共當局在引導貨幣方面仍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經濟前景對市場的影響要比過去大得多。

當經濟狀況良好時,人民幣升值,而當經濟走向衰退時,貨幣將傾向於下滑。彭博社報道說,這是中共央行在2005年結束與美元硬掛鉤時公布協議的一部分,只是過去大家都關注人民幣會不會太快升值,沒有人會關注人民幣某一天會出現收退的前景。這次人民幣大幅走軟反映的是中國經濟增長前景的減弱。目前的市場焦慮不是沒有根據的,並且已經潛伏了一段時間。

持續的COVID封鎖阻礙了有意義的中國經濟復甦,即使是關鍵的盈利業績和意外降息等刺激性努力,也未能帶來市場的樂觀情緒。特別是房地產的困境正在激起外界對中國流動性和負債的擔憂,以及這將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其它部門。

儘管最近幾個月北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來支撐房地產行業,但大多數分析師仍認為,中共政府在未來12個月內將無法阻止住房市場危機。

中共官方力圖給市場發送積極的信號。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9月3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依舊表示:人民幣「沒有全面貶值」,「美國貨幣政策的溢出效應影響可控」。

彭博社的文章說,在上述中國經濟的大環境下,北京在外匯市場上的影響力,不能也不會打消市場上的不適感。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林燕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 (ID 42942)

責任編輯:T so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