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降溫買家毀約多 加拿大專家:千萬不要!
【新視角看新聞】加拿大央行加息後,樓市迅速降溫,買屋人中途悔約,想要拿回買屋訂金並非易事;疫情爆發前,買家毀約通常會走法律程序;疫情爆發後,打官司等法庭開審至少要等12個月。
從加拿大央行加息後,樓市迅速降溫,越來越多買屋人中途悔約,卻發現想要拿回買屋訂金並非易事;賣家也發現買家悔約後,沒法立即拿到買家訂金。
據《環球郵報》報道,安省地產律師威爾遜(Matthew Wilson)表示,房屋買賣交易泡湯後,地產經紀可鎖死訂金,許多人都不知道這一規則。安省地產協會(OREA)房屋買賣標準合同,並未說明交易中途毀約時的訂金處理辦法,因此最後責任落到地產經紀身上,尤其是掛牌經紀得向賣家說明。
地產律師們透露指出,最近收到的房屋買賣交易毀約諮詢,是過去多年來最高的。多倫多商業訴訟律師沃爾克(Tanya Walker)透露表示,央行每加一次息,她的律所收到的毀約諮詢就上升一次,每天都能收到買家或賣家諮詢電話,估計比2021年增加30%,而且涉及的訂金金額也比過去高許多,損失風險也隨之升高。
2022年年初,大多區獨立屋平均售價創170萬元峰值,10%買屋訂金相當於17萬元。存入地產經紀信託的訂金,只有在3種情況下放款:房屋成功交割;買賣雙方均書面授權許可;法庭放款令。
疫情爆發前,買家毀約通常會走法律程序;疫情爆發後,打官司等法庭開審至少要等12個月。律師們發現,許多買家在訂金問題上及時配合,作為一種協商手段,但作為毀約方,談判籌碼和選擇非常有限,律師們都會告訴買家官司可能會輸,除非能拿出賣家欺詐證據,否則很難脫身。
多倫多訴訟律師庫克(James R.G. Cook)表示,即使打官司,也是曠日持久,費用高昂,有時官司一打就是幾年,最後毀約造成的損失遠超訂金金額。
庫克舉例說,2021年Noroozi一案就是個很好例子。該案中,安省一名買家2017年首期20萬元買一幢240萬元的房屋,但按揭貸款沒拿下毀約,賣家2020年以160萬元出售房屋後,一紙訴狀將這名買家告到法庭,索賠2次交易差價賠償。2021年法庭判買家賠賣家81萬9,571元的損失。
庫克透露指出,還有許多類似官司,許多糾紛也是私下達成和解,法庭糾紛只佔其中的10%,許多人私下達成和解,是因為訴訟費實在太昂貴,即便是這種相對簡單的房屋買賣糾紛,法律費也很昂貴。
安省地產委員會(RECO)2016年曾經公布毀約指南,建議經紀可獲取買賣雙方書面許可再解鎖訂金。OREA網站甚至提供雙方放款許可模板供經紀參考用。
但有律師提醒,雙方以書面形式太快達成放款協議,會對被毀約一方不利,損失法律追索權利。威爾遜表示,有時一些賣家在尋求法律諮詢情況下,被催著簽署放款許可,如此一來,賣家今後房屋即使低價出售,也沒法索賠差價損失。
買家中途悔約,原因眾多,有的是因為按揭貸款拿不下來,有的是看到屋價暴跌。安省律師菲爾德(David Feld)透露,有客戶打電話訴苦,沒法履約,否則婚姻都要破裂,每天愁得睡不著覺。
還有些買家是買屋和賣屋同時進行,樓市降溫大環境下,手中房屋賣價低於預期,導致買屋預算嚴重縮水,沒法完成交割,只能毀約損失訂金。這種情況下,有些賣家也樂見其成,心想口袋裡反正多了有十萬元,房屋再重新掛牌就是了。
專家表示,每個個案具體情況都不同,因此一定要找專業經驗豐富的好律師。地產律師弗萊明(David Fleming)的建議最直接:別毀約,否則生活整個會被打亂,不斷被巨額罰款,官司還可能纏身幾年。
弗萊明透露指出,近幾個月他為太多這類買家提供諮詢,有的是客戶,有些不是。其中有些人認為,毀約不罰款才對所有人公平,這種情況下,他得提醒對方,地產市場就是市場,價格肯定會有波動。
另一項生活消息,有關能源方面,儘管政府資助加拿大人買電動車,但樞密院辦公室報告稱,部份加拿大人並不買帳,他們擔心電動車不適合長途奔波。
據Blacklock’s Reporter報道,加拿大樞密院有關加拿大人觀點的報告稱,部份加拿大人對電動汽車的態度仍很謹慎,認為電動車不適合長途奔波或高速旅行,而且也不適合在偏遠地區或崎嶇地形上駕駛。
儘管電動車充一次電可以行駛的里程在不斷增加,充電時間更短,在油價飈升之下更省錢,電動車價格與一些汽油車差不多,但是對政府計劃到2050年廢除汽油和柴油動力車,一些人仍保持懷疑態度。部份加拿大人普遍擔心,在偏遠地區電車可能會耗盡電力,並且無法充電。
自2016年以來,聯邦政府已通過33億元的推廣零排放汽車撥款;包括向電動車買家提供5,000元現金折扣,為建設充電站補貼數百萬元。
加拿大財政部已把購買低於5.5萬元電動車的現金折扣計劃延長至2025年。但樞密院報告稱,儘管有些補貼,但電動車的普及率仍存在挑戰。
有關零排放汽車最常見的擔心是,對許多加拿大人來說,目前電車太貴。報告稱,除了價格,消費者還擔心一次充電可駕駛的里程不夠長,還有電池壽命。此外,人們也擔心電動車的維修費會更高。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自大紀元記者李平、季薇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 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 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42967)
責任編輯:T so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