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習近平接班人? 外界解讀「隱祕代碼」

【新視角看新聞】《日經亞洲評論》資深記者中澤克二(Katsuji Nakazawa)在最新的文章中,討論了習的接班人問題。但是另有分析認為,習在二十大接班人問題,並不是二十大主流看點。

中澤表示,當中共領導人談到將接力棒傳給下一代,或討論重要的政策趨勢時,他們經常使用「黃河」和「長江」來比喻。

「中共領導人喜歡把自己的內心感受與它們重疊在一起。」中澤在9月8日發表的專欄文章中說,「好像跟河流相比,有一些微妙話題就會更容易解決。」

中澤說,中共領導人使用的這些比喻往往「帶有隱祕的代碼」。

黃河和長江是中國最大的兩條水路。

這類隱祕代碼最新一次出現的是,8月16日至17日,中共國務院總理在廣東省深圳市視察期間參觀一個港口時說的:「中國開放還要繼續往前推進,黃河、長江不會倒流」。

李克強的最新評論引起了廣泛關注,因為這是在北戴河會議之後中共高官首次發表的「黃河、長江」論。北戴河會議是在職和退休領導人在河北北戴河舉行的夏季祕密會議。外界認為,這次會議是在8月初舉行的。

同時,李克強的這些評論也是在擬定10月16日召開的中共20大之前發表的。

在即將召開的黨代會上,習近平正在尋求不尋常的第三個黨魁任期,李克強的「黃河長江不會倒流」自然引發了外界對習近平未來執政權力和黨的領導層代際交替問題的猜測。

中澤說,李克強使用河流來比喻對開放政策的堅持,似乎暗示已「結束對未來經濟政策的辯論」。也就是說,鄧小平的政治遺產將繼續存在,但是習近平主席正在試圖表明,他已超越了鄧小平。

中澤說,也許是因為中國國內對這些話的巨大反應,現在在中國國內已經看不到李克強發表上述言論的視頻了。

與此同時,在黨的雙月刊《求是》雜誌上出現了一篇文章。

在9月1日刊發的一期雜誌中,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長曲青山發表了一篇文章說,習近平說的「新發展階段」是經過幾十年積累、站到了新的起點上的一個階段。

曲青山說,鄧小平時期是「富起來」,習近平時期是「強起來」,意思是習近平在鄧小平之上。

那麼,習近平本人是如何看待接班問題的呢?2021年10月,習近平首次發表了關於接班問題的講話,當時引起了極大的關注。

「評價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是否民主和高效的最好方法。」習近平當時說,「就是觀察其國家領導人的繼任是否有序。」

中澤表示,習近平過去也說過類似的話,重要的一點是,習近平只提到了「國家領導人」,並沒有提到黨或中央委員會的職位。

在中國,中共最高領導人也同時是國家主席以及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通常都是同一人擔任。但過去也出現過短期的最高領導人不肯讓權的問題。

中澤說,執政者將所有權力輕易讓給年輕一代的情況是相當罕見,目前還完全不清楚習近平今後將如何讓出權力。

到目前為止,習近平都沒有談及任何繼任計劃。關於習近平接班人的爭論依然如5年前,處於黑箱之中。

在2017年黨的19大之前,習近平清洗了時任重慶市委書記孫政才,孫政才被視為有前途的下一代領導人。

外界認為,孫政才被清理似乎表明,習近平準備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繼續執政。

那麼,接下來習近平將如何界定鄧小平等前中共黨魁的地位,在培養潛在接班人上又有何安排,這些問題的答案將在一個多月後的20大最後一天揭曉。

時政評論員李林一認為,在「二十大」,習近平的接班人問題並不是主流的看點,原因有二。第一,現在主流的預測是習近平在這屆大會上不會指定接班人;第二,中共現在遭受的內外困境,在其黨史上都是罕見的。一旦習近平連任,中共若保持原先的慣性走下去,按照現在中國社會這種壓力和民怨,難說是否會在未來5年內出大事,甚至還有沒有「二十一大」,都難說了。那麼討論習的接班人也就沒有了意義。

《政治客》歐洲網站報道說,20大的召開明確標誌著習近平已經背離了後毛澤東時代的集體領導理論,該理論旨在防止在高層出現個人崇拜。

在為期一週的北京大會結束時,中共將公開新一任領導人人員組成。習近平的哪些盟友進入政治局甚至政治局常委會,與習近平並肩作戰,將是大會的另一個焦點。

此外,大會的看點還有誰將成為下一屆總理。現任總理李克強已經聲明他將屆滿卸任,近期他訪問南方地區時重申了經濟改革開放的必要性,但習近平卻同時發出了傾向於採用國家主義的經濟管理方式。

觀察家們還將關注北京是否會提拔另一位外交官進入政治局。現任最高外交官楊潔篪主要負責中美關係,並親自與拜登政府打交道,他已經過了退休年齡。

在國際上,外國企業急於看到北京是否會在20大之後放鬆嚴苛的COVID-19清零政策。長期的封鎖政策抑制了商業利益,甚至擾亂了供應鏈。中國美國商會5月公布的調查顯示,超過一半(52%)的會員企業將減少或延後在中國投資。中國日本商會5月公布的調查也發現,有15%日企表示,投資中國的計劃受到影響。

此外,因為清零政策,中國經濟2022年第二季度大幅收縮,年增速放緩。7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中國2022年的GDP增長預測從4月的4.4%下調至3.3%,同時警告說,中國房地產行業面臨一場迫在眉睫的危機,這一擔憂促使中共央行行長本週訪問了受影響最嚴重的省份之一河南。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林燕編譯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43004)

責任編輯:T so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