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企超七成淨利下滑 55家共虧595億 保交爛尾樓兩頭燒
【新視角看新聞】根據數據統計,在中國上市房企中,已超過七成淨利潤同比下降,其中55家房企虧損額合計超過595億元。
2022年上半年,房地產從業者的日子過得較為艱難。疫情反覆、樓市下行、資金回籠慢,翹首以盼的「紅五月」未來,兩撥償債高峰卻至,「內外交困」的行業格局下,上市房企交出了一份「分化加劇」的答卷。
剔除未能如期發表2022年中期業績的上市房企後,據樂居財經統計,在169家上市房企中,129家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佔比高達76.3%;按盈利與否區分,55家房企虧損,合計虧損額超過了595億元。
出現在虧損名單中的房企,多是已出險或面臨償債危機的房企。
虧損榜首為富力地產,上半年虧損69.2億元;建業地產緊隨其後,交出了虧損56億元的成績單;過去的資優地產商和國資房企,亦難逃利潤下滑窘境。
從樂居財經的統計數據來看,15家房企虧損額達到10億元以上,除富力地產與建業地產外,藍光發展、陽光城、正榮地產等8家房企虧損額在20億元至50億元之間;從歸母淨利率變動幅度來看,超七成房企同比下降,同比跌幅超過50%的房企高達84家。
中指研究院企業事業部研究負責人劉水向《證券日報》表示,「房地產行業上市公司毛利率水平整體已降至20%低點,淨利率水準逐漸向製造業靠攏,盈利規模受市場下行影響跌至近年低點,高投入高回報時代已經結束。」
劉水表示,2022年上半年影響當期淨利潤水準的因素,包括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大、疫情反覆、居民收入預期轉弱導致購買力轉弱等因素。
中國房地產開發商此前接連「爆雷」,引發鄭州等地的業主掀起「斷供潮」。鄭州當局近日實施專項行動,要求當地房企大幹30天,確保「爛尾樓」全面復工。有房企人士指出,現在的痛點不是資金夠不夠的問題,而是去哪裡找錢的問題。
9月8日,鄭州市住房保障局召開了「鄭州市房地產開發企業瘦身自救行動」保交樓吹風會。
據中新經緯報道,有約60家房企參與了會議,會議內容主要還是落實《鄭州市「大幹30天,確保全市停工樓盤全面復工」保交樓專項行動實施方案》。
鄭州市召開的這次吹風會,是「五個專項行動」之一。該專項行動由鄭州市住房保障局牽頭,制定保交樓「一樓一策」,推動停工、半停工項目實質性復工;無法實現瘦身自救的,該破產的依法破產,該拍賣的依法拍賣,讓企業認識到「砸鍋賣鐵保交樓」是應盡基本責任。
9月7日,據《大河報》報導,鄭州市於近日印發了《鄭州市「大幹30天,確保全市停工樓盤全面復工」保交樓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通知要求,10月6日前,實現鄭州全市所有停工問題樓盤項目全面持續實質性復工。
另外,通知還提出,各開發區、區縣(市)黨政主要領導要親自帶頭,親自分包1至2個重大停工問題樓盤項目。同時,嚴禁出現弄虛作假、進行表演式復工或者階段式象徵性復工,一經發現,嚴肅處理。
時事評論員王赫7日對大紀元說,鄭州搞為期30日的「保交樓專項行動」,是場表演秀。鄭州爛尾樓最嚴重,地方當局要卸責,就要搞大動作。總體來看,「保交樓」現在是項突出的政治任務,從北京壓下來,會加劇地方政府的流氓化。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中國房地產開發商「爆雷」,導致其全國多地項目停工,各地爛尾樓盤業主陷入絕境。多地爛尾樓業主發布聲明,要強制停止償還貸款,直至相關項目完全復工為止。
據陸媒7月統計,全國範圍內出現斷供的樓盤在150個左右,覆蓋河南、湖南、江西、河北、廣西、山東等約20個省份、近70個市(區)。而《華爾街日報》上月報導,目前中國有數百萬套預售住宅處於未完工狀態,面臨斷供風險的房貸總額高達3,700億美元。
7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議提及了「保交樓」。央視解讀稱,保交樓是促進房地產市場發展的一件大事。
值得注意的是,從七月份出現業主停貸事件至今,各地關於保交樓的政策不斷祭出,不過市場仍感覺推進力度較為緩慢,這背後的核心問題依然是「資金來源」。
第一財經9月8日報道,對出險企業來說,當下各個融資管道已極為有限,找錢難上加難。有出險房企人士透露,現在的痛點是,沒有正向現金流入,銷售起不來、公開融資不可能、預售金同樣嚴管,已經不是資金夠不夠的問題,而是去哪裡找錢的問題。
地方政府層面,對出險房企大規模「輸血」同樣存在壓力與風險。如果想擴大紓困範圍,必須引入社會資本做大基金規模,但社會資本介入的前提是項目風控安全和收益空間,但目前很多停工項目都達不到。
金融機構層面,西政資本認為,國央企類金融機構對與流動性緊張房企的接觸,以及隨後處理潛在損失保持著謹慎的態度。房地產本身的下行風險,是金融機構不願出手的直接原因,目前大多房企都面臨「銷融雙殺」的壓力,不管是境內外債券市場,還是銀行、信託、券商等金融機構,對房地產的投資熱情都降到了歷史冰點。
時事評論員王赫表示,爛尾樓裡面利益關係非常複雜,很難理清。地方當局本身就是爛尾樓的責任者之一,現在又由它出面主持「保交樓」,恐怕不過是又一場利益瓜分大戲。
以上新聞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李淨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43038)
責任編輯:yst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