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重創全球經濟 世界面臨二次衰退?
【新視角看新聞】在COVID-19蔓延到全球之後,美國曾經經歷了一次僅僅持續了兩個月的經濟衰退。然而,這只不過是因為COVID-19的「毒性」被大規模量化寬鬆壓制下去了。
COVID-19於2019年12月從中國武漢傳出,美國曾經經歷了一次經濟衰退。令很多人慶幸的是,那次衰退僅僅持續了兩個月。然而,這只不過是因為COVID-19的「毒性」被美聯儲的大規模量化寬鬆壓制下去了。
兩年之後的今天,世界再次面臨經濟衰退的威脅。這一次,是各國央行為了應對因量化寬鬆和財政刺激措施而導致的通貨膨脹而大幅加息所致。COVID-19的「毒性」在被壓制一段時間之後,第二次發作了。
2020年1月20日,美國疾控中心報告第一例COVID-19案例。1月31日,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部長Alex Azar宣佈美國爆發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學校關閉,工廠停工,2240萬美國人失業。
當年第一季度,美國GDP驚人地下降31.4%。然而在第三季度,GDP神奇地反彈了33.4%。在這兩個月裡,美國央行和政府施行了什麼魔法?
首先來看美聯儲的因應措施。在2020年3月3日,美聯儲緊急降息50基點。3月15日,美聯儲再次召開FOMC會議,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下調1個百分點至0%至0.25%之間,並啟動總額達7000億美元的量化寬鬆(QE)計劃。美聯儲隨後再宣佈取消QE限額,開啟無限量QE。
美聯儲還搬出了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的各種緊急貸款計劃,同時還使出一些新招,比如支持向中小企業放貸和購買公司債。一系列操作實現了解除短期危機的目標,但也導致美聯儲資產負債規模快速擴張。
再看美國政府的財政刺激措施。國會推出兩項總額超過3萬億美元的巨額刺激法案,向數百萬居民發放現金——2020年4月份發放了1,200美元,2020年12月和2021年1月再發放600美元。
這些措施,幫助刺激了消費者支出以及儲蓄率的大幅上升,大部分經濟體開始復甦並且表現強勁。根據全國房地產協會的數據,到2020年底,房屋銷售較年初增長23.6%,房屋的中位銷售價格較年初上漲5.4%。
然而,卻因此埋下了通貨膨脹的種子。
2020年底,美國通貨膨脹率從5月份的0.1%攀爬到1.4%,此後一路飆升。到2022年6月,美國通貨膨脹率達到9.1%,創40年來最大漲幅。
美聯儲理事會成員弗朗科斯·德索瓦等人2022年7月撰文說,他們研究了COVID-19危機期間財政刺激措施如何影響各國供需平衡。財政措施刺激了商品消費,卻對生產沒有任何明顯影響,增加了市場的過度需求壓力,因此導致價格上漲。
研究表明,具有大規模財政刺激或通過國際貿易受到外國刺激的國家經歷了更強烈的通脹爆發。他們的計算表明,美國在大流行期間的財政刺激措施導緻美國的通脹率上升了約2.5個百分點 (ppt),導致英國通脹率上漲0.5個百分點。
該報告特別指出,2022年2月的通脹,跟俄烏戰爭關係不大。
政策制定者們曾經天真的以為價格上漲是「暫時的」,他們認為供應鏈混亂、勞動力短缺和其他造成通貨膨脹的問題遲早會自我糾正。然而,在美國通貨膨脹率連續八個月保持在7.5%以上之後,拜登政府官員承認他們錯過了滅火的時機。
美國不是唯一一個正在經歷通貨膨脹的地方。皮尤研究中心對來自44個發達經濟體的數據進行的分析發現,幾乎所有這些經濟體的消費者價格自大流行開始以來都大幅上漲。
在這44個國家中的37個國家中,2022年第一季度的年平均通貨膨脹率至少是2020年第一季度(COVID-19開始傳播之際)的兩倍,其中16個國家達到四倍多。
在所研究的國家中,土耳其在2022年第一季度的通貨膨脹率是迄今為止最高的,達到54.8%。
過去兩年通貨膨脹增長最快的國家是以色列,2022年第一季度,是2020年同期的25倍以上。
除以色列外,其他在2020年至2022年期間通貨膨脹率大幅上升的國家包括義大利,瑞士和希臘。
2022年第一季度,美國年度通脹率平均略低於8.0%,在所調查的44個國家中排名第13位。美國第一季度的通脹率幾乎是2020年第一季度的四倍。
為了澆滅通貨膨脹的熊熊火焰,美聯儲和各國央行開始了瘋狂加息。
9月21日,美聯儲宣佈加息75個基點,這是美聯儲2022年以來第五次加息,也是連續第三次加息75個基點。2022年3月以來,為應對物價飆升,美聯儲加息幅度累計達300個基點,但美國通脹率仍未出現明顯下降,仍處於自1981年12月以來的最高水準。
其他國家央行也不遑多讓。9月8日,歐洲央行史無前例地將三大關鍵利率單次上調75個基點,這是歐洲央行1999年以來最大的單次加息幅度。
9月22日,英格蘭銀行將基準利率再上調半個百分點至2.25%,將其帶到2008年底以來的最高水準。
同日,瑞士央行加息75個基點,將基準利率從-0.25%上調至0.5%,這一轉變結束了歐洲負利率時代。
同時,印度尼西亞、台灣、菲律賓、南非和挪威的央行紛紛加息。
旅居美國的經濟學家黃峻(Davy Jun Huang)在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疫情期間美聯儲實施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量化寬鬆,加上俄烏戰爭與供應鏈斷裂,最終導致歷史性高通脹。「疫情期間的過度量化寬鬆只是『以時間換空間』,把經濟危機延後罷了。」
世界銀行2022年9月15日發布報告,題為「全球衰退是否迫在眉睫?」報告說,為遏制持續高通脹帶來的風險,在財政空間有限的情況下,許多國家正在撤回貨幣和財政支持。因此,全球經濟正處於過去50年以來國際上最同步的貨幣和財政政策收緊階段之一,它們可能會導致增長放緩加劇。世界可能會在2023年走向全球衰退,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將出現一系列金融危機。
以上新聞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江楓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43516)
責任編輯:yst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