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進入全面對抗 美聚焦4層面抗共
【新視角看新聞】美國公布「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點名中共是有能力、且有意圖重塑國際秩序的競爭者,也擁有經濟、外交、軍事和科技力量推進這目標。
美國拜登政府13日發表任內首份「國家安全戰略」(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報告,內容提到,「中共是唯一一個既有重塑國際秩序意圖的競爭者,也逐漸擁有經濟、外交、軍事和科技力量來日益推進這一目標」。專家分析,從報告內容顯示,未來美中將進入全面對抗,並聚焦在經濟、政治、軍事與科技等四大層面。
「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也提到,雖然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但是中共仍代表著對全球秩序的最大挑戰,如果美國希望持續保持對全球影響力,就必須贏得與這個超級大國的經濟軍備競賽。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在「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發表後表示,美國仍然致力於負責任地管理兩國之間的競爭,國際秩序已進入新的時代,美國未來十年中如何行動,將決定美國能否維護自由國際秩序、抵禦中共的獨裁擴張。
蘇利文也強調,中共是美國最重要的地緣政治挑戰,雖然美中競爭主要在印太區域,但是也逐漸全球化。面對中共挑戰,美國將採取「投資」、「聯合」及「競爭」3大策略,亦即投資自身實力、聯合盟友夥伴,以及以負責任方式與之競爭,並捍衛自身及盟友利益。
對此,國策研究院執行長郭育仁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從蘇利文的談話內容顯示,對於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有可能使用戰術性核武打擊烏克蘭的傳聞,美國已經胸有成竹、並做好萬全準備,展現出高度的從容與自信。
郭育仁表示,美國把中共與俄羅斯相提並論,代表美國從國安戰略的角度來看,已經把中、俄兩國進行非常強烈的連結,並且認為兩國已經是「1+1」的威脅;此外,美國也把中共(PRC)定義為有意圖與能力改變國際秩序且不負責任的強權。
郭育仁說,從依蘇利文談話內容與國家安全戰略的內容顯示,未來美中的全面對抗,應該會聚焦在國際經濟、國際政治、國際軍事與高科技領域等四大層面。
首先國際政治方面,俄羅斯近期開始轟炸烏克蘭首都,美方也在聯合國安理會提出譴責案,但是遭俄羅斯否決,俄國的戰略夥伴中共則選擇棄權。從這項結果顯示,美方接下來應該會聚焦在聯合國、安理會與國際組織的改革,這對台灣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戰略機遇點。
而在國際經濟方面,當前最為人詬病的就是世界貿易組織(WTO),已經被中共嚴重滲透,相信美國接下來會在國際經貿組織上提出改革方案,重新拾獲主導權。
在國際軍事方面,美方之所以選擇在中共「二十大」之前發表國家安全戰略,與美國的國際戰略布局有高度連動關係,其中特別是美日關係、美韓關係與美菲關係,推測近期將會有許多進展。
首先是日本方面,美日從去年起開始討論「美日防衛協力指針」的修訂,預計2023年4月發表,而日本預定2022年底要發表《國家安全保障戰略》、《防衛計劃大綱》及「中期防衛力整備計劃》等3項重要的安保文件,從文件預定發表的期程顯示,在圍堵中共的策略上,日本仍會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其次則是韓國,美韓之間的同盟文件應該也會在2023年初發表,不過由於近期北韓局勢變化巨大,而美日韓要組三角同盟目前看起來難以實現,所以美國應該會透過修訂美韓、美日雙邊的同盟文件,去強化美日韓的軍事關係。
第三則是美菲關係,由於菲律賓政局翻轉,並加緊拉近與日本、美國的戰略關係,他認為美菲同盟的再強化、美軍重新部署在菲律賓應該是指日可待,很有可能會在2022年底或2023年初宣布。
不過郭育仁強調,對美國而言,因應戰爭的最重要機制仍是美國、英國與澳洲3國在2021年締結歷史性的「澳英美三方安全夥伴」(AUKUS),近日已有消息傳出,美英打算加速建造澳洲的核潛艦,目前澳洲海軍也已經在美英受訓,相信近期就會有租借潛艦給澳洲的計劃。
最後則是高科技領域,美國10月7日發表最新的「晶片禁令」,裁罰手段跟1980年代的美日貿易戰打法相當類似,美方除了發表禁止的實體清單之外,還規定任何源自於美國的科技,例如台積電等延伸給外國的科技,也不能給中國廠商使用。
不僅如此,美方還擴大實體清單的適用範圍,包括美國人也不能提供科技援助給任何的中國廠商;而在美國設廠的台灣與韓國等非中國的製造商,若要出口中國,也必須經過審查。
郭育仁表示,美國在高科技領域上明顯是要走單邊主義對中共進行圍堵,並且要求其它國家配合,這一點台灣廠商要小心,因為有大量台商都在中國設廠,而且台商多數都是高科技的相關產業,如果美國真的要貫徹禁令,對台灣的影響將會非常大。若依照目前情況,美國的禁令還會繼續擴大,未來還會延伸到其它產業,不會只局限晶片上。
郭育仁強調,從新版《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與近期的晶片禁令顯示,美國已經「豁出去」,內容針對性非常高,雙方已經近乎是敵對狀態;對中共而言也是同樣情況,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也已經沒有回頭路,無論是國內與國際上情況都是,相信從2022年底開始,美中之間與國際局勢的變化會非常大。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吳旻洲採訪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43658)
責任編輯:wym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