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百年瑞信陷破產危機 影響或波及全球

【新視角看新聞】過去幾週,瑞士第二大銀行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簡稱瑞信)有可能破產的消息幾經發酵,引發市場對於歐洲是否會重演雷曼兄弟破產事件的擔憂。

總部位於瑞士蘇黎世、有著166年歷史的瑞信是西方金融體系中最重要的銀行之一。目前,瑞信在全球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分支機構,業務橫跨傳統的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私人銀行、共享業務等,員工規模將近5萬人。在2022年全球銀行規模排行榜上,瑞信排名第45位,總資產超過8,920億美元。

近日,瑞信突然成為全球市場的焦點,有關它未來是否會破產的猜測愈演愈烈。市場開始擔心,瑞信可能會重蹈2008年9月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破產的覆轍,後者引發了自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和經濟危機導火線。

履新僅3個月的首席執行官(CEO)正嘗試各種措施挽救瑞信墜落的命運,全球金融市場惴惴不安。

事件緣起於10月1日,澳洲廣播公司(ABC)旗下商業記者大衛‧泰勒(David Taylor)在推特上發消息說,根據可靠消息,一間大型投資銀行瀕臨破產。隨後市場直接將目標轉向瑞信。前一天(9月30日),該行首席執行官烏爾里希‧柯納(Ulrich Koerner)在一份備忘錄中試圖安撫員工和市場,但他謹慎的措辭卻產生了相反的效果。

柯納在備忘錄中稱,瑞信擁有堅實的資本和流動性,但他也承認,瑞信在努力進行最新改革的過程中面臨「關鍵時刻」。他告訴員工,在公司10月27日宣布新的戰略計劃之前,他將定期向他們發送最新消息。他還表示,不要把瑞信的日常股價表現與銀行強大的資本實力和流動性混為一談。

對於這番表態,市場則諷刺地表示,雷曼兄弟在2008年破產之前也說過同樣的話。

瑞信的信用違約互換(CDS)在9月30日攀升至近250個基點,接近2008年雷曼倒閉時的水平。相比之下,瑞信今年年初的CDS僅為57個基點。

CDS的全稱是Credit Default Swap,中文稱為「信用違約互換」,是一種基於債券違約而設計出來的衍生性商品,基點越高,就代表該債券的違約風險越大。

自2021年開始,瑞信便開始一路蹚雷。首先,瑞信在「Archegos事件」中蒙受了巨額損失。

所謂Archegos事件是指Archegos資本管理公司(Archegos Capital Management)在2021年爆倉。這是一家以家族辦公室名義運作的美國對沖基金,主打高槓桿衍生品美股投資。

隨後,Archegos被指非法操縱證券市場。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該公司的韓裔創始人比爾‧黃(Bill Hwang)通過複雜的證券對少數股票進行巨額押注,將Archegos的市場倉位總規模從100億美元擴大至1,600億美元。

2021年3月,日本野村控股和瑞信發布預警說,由於貸款給Archegos進行證券衍生品交易,預計將面臨巨額虧損。這導致3月29日全球銀行股遭到拋售。

2021年3月底,因無力維持操縱,Bill Hwang拋售多隻股票。幾乎所有Archegos重倉的股票都出現了價格暴跌。

Archegos基金爆倉,導致整個華爾街的損失超過100億美元。瑞信也在爆倉中損失55億美元,野村證券、摩根士丹利和瑞銀分別損失28.5億美元、9億美元和8.61億美元。

瑞信表示,在Archegos爆倉前曾對其持有的一系列股票不斷加倉。但瑞信的監管部門並沒有對這些風險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

這場爆倉風波還引發了瑞信管理層「換血」。瑞信投資銀行CEO Brian Chin和首席風險官(CRO)Lara Warner雙雙辭職,瑞信董事長Urs Rohner也於2021年4月底黯然離任。

而幾乎就在同一時間,供應鏈金融公司格林希爾資本(Greensill Capital)的倒閉亦使得為其提供資金支持的瑞信遭受了大約30億美元的損失。

2022年2月,瑞信又被爆出接受包括寡頭、毒販等超過1.8萬名罪犯客戶的資金,為他們提供洗錢等服務,成為瑞士歷史上第一家在刑事案件中被判有罪的大型銀行。

在多重打擊之下,瑞信的業績連續三個季度出現虧損。其中,2021年第四季度,瑞信淨虧損約22億美元。

到了2022年,瑞信趕上加息潮,其虧損更加被放大。

瑞信的倒閉傳言是否有變成現實的可能性?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的市場學教授暨約翰奧林棕櫚講席教授謝田10月17日在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表示,從目前的情況看,瑞信確實有可能成為下一個雷曼兄弟。但雷曼兄弟的主要業務在美國,衝擊的是美國的金融業,然後從美國再把影響擴大到全世界。

謝田說,瑞信危機確實會對全球經濟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尤其是對金融業會有相當大的衝擊。但由於它的業務面大、涉及範圍廣,它帶來的衝擊力度不一定會達到雷曼兄弟的程度。

謝田還表示,人們通常對瑞信、瑞銀都有很高的尊崇,因為它們非常穩健。信譽對這些銀行來說是首位,也幾乎是它們最重要的資產。

特許市場技術分析師持證人「政經孫老師」在10月13日YouTube自媒體頻道節目中表示,瑞信危機形成的直接原因一個是信貸成本上升,另一個是其投資項目本身出現虧損,並不是美聯儲加息這個單一原因所造成。事實上,不管是瑞信,還是其它金融機構,都有這種內部混亂、胡亂投資的情況。從歷史來看,瑞信內部的問題非常多,這可能是真正的風險,並且是比外部的利率風險更高的風險。

目前,瑞信需要籌集大約30億美元資金以增加資本,應對該行業務的深度重組,以避免倒閉。

短期內,瑞信能做的或許只有出售自身旗下的資產和業務板塊,比如其正考慮出售其位於蘇黎世的薩沃伊酒店,以爭取獲得更多的流動性。

除了瑞信的自救,瑞士官方也透露出積極的救助信號。當地時間10月5日,瑞士央行管理委員會成員Andrea Maechler在公開場合表示,瑞士央行正在密切關注瑞信的情況。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徐亦揚、張鐘元採訪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43675)

責任編輯:wym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