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黑市猖獗 中共恐遭美「科技清零」
【新視角看新聞】中國晶片短缺嚴重,晶片黑市膨脹,專家表示,中國的晶片黑市由來已久,這次美國對中國的晶片禁令,相當於對中共的科技清零政策。
在疫情衝擊和美國制裁之下,中國晶片短缺嚴重,晶片黑市膨脹,專家表示,中國的晶片黑市由來已久,這次美國對中國的晶片禁令,相當於對中共的科技清零政策。
晶片的全球性短缺使中國的晶片黑市發展,引發嚴重的安全隱憂,據彭博社10月18日報道,不合格的晶片已經滲透到供應鏈中,汽車行業更為糟糕,安全相關產品都處於危險之中。
報道稱,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三大電動汽車新貴——蔚來汽車、小鵬汽車和理想汽車——都曾試圖通過沒有獲得美國政府許可,未經授權的代理商購買晶片。
2020年末,當全球晶片短缺開始擾亂從智能手機到汽車的所有產品供應時,這些代理商變得越來越重要,現在已經形成一個巨大的灰色市場。
由於晶片短缺的機會,關鍵電路元件支付的價格被抬高,報道指出,中國的二級晶片市場不是一夜之間興起,在半導體危機之前就已經存在,現在有這麼多人看到獲利的機會,就膨脹了。
台灣財經專家黃世聰在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中國發展很多晶片公司,因為認證時間要3到5年,根本沒有時間經過認證,但問題是晶片公司廠房已經蓋好了,必須生產,最後產品就流到黑市去,成為黑心產品的來源。
「這種沒有官方認證,或是說來源不明的晶片,用在什麼領域呢?如果用在汽車市場,這就非常危險,因為汽車晶片一般都要經過長時間的安全認證,如果裝上來路不明的晶片,會影響到整個終端的安全性。」。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軍事戰略暨產業所所長蘇紫雲在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中國的晶片黑市以前就有,大體有三種形式,當未來這些門路都被斷掉之後,中共將不得不面對美國對中共的「晶片清零」政策了。
談到中共的晶片黑市,蘇紫雲介紹,早在2010年代,中共把晶片從深圳的電子廢料廠回收,打上新的番號再賣出去;早期有一個案例,「這也導致美國空軍一架F15戰機墜毀,後來美國國防部追查發現,這是中共的廠商重置的晶片。」;「當時硅谷也被稱為是中國的東柏林,也就是中國科技間諜所在地,隨著2017年特朗普開始貿易戰、科技戰之後,這個黑市又出現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中共在拜登加強科技圍堵的情況下,很多晶片已經不能生產了。」,「現在第二種黑市交易就是反過來,黑市透過第三地購買晶片,來供給黑市。」。
蘇紫雲補充說,還有第三種黑市,「之前美國還沒有徹底封鎖中國的科技跟晶片的時候,中共的解放軍是透過民間廠商包裝,下單給台積電,就是中共設計的晶片由台積電代工,這樣至少在中共軍方的晶片性能是穩定的,當然這是另外一種黑市,也就是虛假客戶。」。
蘇紫雲指出,「未來這些門路都被斷掉之後,那中共內部也就不存在所謂的這種黑市的問題,而是實質性的問題,對於中共來講等於是說美國對中共的晶片清零了。」。
10月7日,美國商務部發表「對中國實施先進計算和半導體製造的出口管制新規」,以限制中國購買並製造用於軍事用途的特定高端晶片的能力,對中國的出口管制首次擴大到「人才」。
蘇紫雲認為,在納米的世界,由於晶片的特質,中共很難用這種大躍進的方法去促成,一般預估在未來的20年、30年,中共都很難有這種自主的先進晶片的機台,「也許中共可以從台灣挖一些半導體的工程師,但是無法獲得西方晶片的機台,現在隨著人才的控管,台灣這裡可能會被中國挖角的人也相對更少了,所以對中共來講,可以說是另外一種科技清零的政策。」。
蘇紫雲預計,由於晶片短缺,只要是新時代的軍事裝備,都會受到阻礙,停滯不前,而且會倒退,因為沒有可替代的關鍵的電子零組件,這些應用包括太空的影像偵察衛星、北斗導航衛星、高超音速飛彈、電戰機、超級電腦等等。
在民間跟經濟部門,對AI人工智能的運用部分打擊會很大,包括中共的社會監控系統運用到了影像辨視等等,以後都會逐步地萎縮。在汽車領域,未來的新時代汽車、自駕車用到影像辨視和人工智能,這些都會全面受到影響。
「中共自己剩下一般製程的晶片,像28納米以上的也可以量產,可是因為生產工藝不同,品質良率不夠,所以成本較高;第二生產出來的成品性能也不穩,在高溫的狀態狀況下可能會失效,所以導致俄國從中國進口晶片之後抱怨連連。」。
根據俄羅斯《國家商業日報》援引一位匿名人士報道,在俄烏戰爭之前,中國進口晶片的故障率為2%,自戰爭開始以來,俄羅斯製造商面臨的故障率達到40%;由於受到西方經濟制裁,許多大型企業已經退出俄羅斯,灰市分銷商和機會主義經營者已經成為目前願意與俄羅斯企業交易的實體。
蘇紫雲指出,這種黑市一般對民主國家影響比較小,反而是遭到科技制裁的國家,像伊朗、俄羅斯、北韓問題會比較大,只有不肖廠商會以劣充優,比如台灣貨或者韓國貨價格比較高,那不肖廠商可能就從中國那邊進口,然後製造假商標。
黃世聰認為,美國的晶片禁令對中國打擊非常大,主要原因是中國很多半導體人才都是從美國學成歸來,加上美國對中國的設備和技術的封鎖,中國的半導體發展,將遇到蠻大的瓶頸,「中共也意識到這一點,這些所謂的科技封鎖,應該不會到晶片為止,或者是到AI這些為止,後續應該還會有更多的禁令。」。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駱亞、李新安採訪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 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 (ID 43724)
責任編輯:T so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