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德總理訪華遭批 各黨籲擺脫中共

【新視角看新聞】朔爾茨將在11月4日帶領多位企業代表訪華,遭到德國各黨警告。德國應從俄羅斯的例子中吸取教訓,減少對華貿易依賴,若台海爆發戰爭,德國會吃更大苦頭。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使嚴重依賴俄能源的德國大吃苦頭。總理朔爾茨11月4日訪華,遭到德國各黨警告。

各黨告誡朔爾茨,德國應從俄羅斯的例子中吸取教訓,減少對華貿易依賴,否則若台海爆發戰爭,德國會吃更大苦頭。

朔爾茨將在11月4日帶領多位企業代表訪華,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朔爾茨只在北京停留12小時。

訪華之前,在德國政府內部引發極大轟動和爭議的一件事就是中共央企「中國遠洋運輸集團」(中遠海運)旗下公司「中遠海運港口」對德國一重要港口碼頭的收購交易。

在德國,鮮少有交易遇到如此強烈的政府反對。10月,德國六個部委以國家安全為由反對「中遠海運港口」公司購買德國最大港口漢堡港集裝箱福地碼頭(CTT)的股權。

但朔爾茨堅持要求儘快達成一份折中交易,要求這家中企收購CTT24.9%的少數股權,而不是之前提議的35%股權。24.9%的股權不會賦予「中遠海運港口」在碼頭管理和戰略決策方面的話語權。

德國外交部歐洲事務國務部長安娜·呂爾曼(Anna Lührmann)在一份協議通知中表示,北京已明確「它準備採取經濟措施來實現政治目標」。允許出售碼頭股份「將使中國(中共)有能力利用德國和歐洲的部份關鍵基礎設施達到政治目的」。

11月4日,朔爾茨將成為自COVID-19大流行以來第一位在北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會談的G7領導人。否決這一交易將為他的訪華之行蒙上陰影。儘管如此,中國觀察人士仍覺得朔爾茨對這一交易的干預令人費解。

柏林正被一種擔心所困擾,即歷史可能會重演,而且規模要大得多。烏克蘭戰爭暴露了德國數十年來依賴俄羅斯天然氣的不明智行為。

現在,德國政府很多人擔心,若爆發台海戰爭,德國可能會因為對中國的依賴更深而加重負擔。中國長期以來一直是德國機械、化學品和汽車的最大市場之一。

2021年,中國連續第六年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佔德國貨物貿易的9.5%。福士汽車公司現在40%的汽車在中國銷售,中國佔西門子收入的13%和巴斯夫(BASF)收入的15%。Ifo智庫最近的一項調查發現,德國46% 的工業企業依賴來自中國的中間輸入。

漢堡港口事件使朔爾茨與各黨派正在形成的共識進行抵觸,即德國迫切需要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德國正在發生重大轉變,打破了前總理默克爾押注於與北京日益密切的經濟關係的做法。

而德國在對俄羅斯政策的災難性失敗加速了這種轉變。現在,所有主要的中右翼和中左翼政黨中都出現了一個共識,即德國需要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性。

德國在野黨、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CDU)領袖弗里德里希·梅爾茨(Friedrich Merz)主張,德國要認真對待情報部門發出的對華依賴所帶來危險的警告。

朔爾茨在執政聯盟中的兩個夥伴,自由民主黨(FDP)和綠黨針對對華政策發出了更強硬的聲音,要求德國進行根本性轉變。

2022年,朔爾茨確實警告德國企業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強調需要從中國市場之外尋求多樣化。

朔爾茨還推動了經濟和政治的多元化,朔爾茨選擇在第一次訪問中國之前就訪問日本,擴大與印度的關係,並在訪問北京之後訪問越南和新加坡。

不過,朔爾茨也一再警告切斷與中國關係的負面後果。他這次訪華邀請了巴斯夫、福士汽車和西門子的行政總裁加入。

正是希望擺脫對華依賴,德國政府正在從根本上重新評估其對北京的態度,這一過程將在2023年實現,並提出一項新的「中國戰略」,旨在以更現實的方式重塑兩國關係。

《金融時報》報道,德國財政部長克里斯蒂安·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受訪表示,新戰略將把中國指定為重要的貿易夥伴,但將共產黨指定為系統性競爭對手。

林德納指出,德國企業最好持續在世界上開拓新市場,在亞洲、非洲、南美和北美投資,以淡化中國對德國經濟的重要性。

在俄羅斯發生的事情之後,我們不能再說這永遠不會發生。我們必須採取行動,防止這成為對德國公司的生存威脅。

長期以來,綠黨正在推動重新思考,他們一直不信任中共。自2021年12月進入執政聯盟以來,綠黨在涉華議題上都表現對中共的強硬態度。

自二十大以來,綠黨對中共的懷疑只增不減。在二十大上,習近平加強了集權統治,將中共權力核心圈「政治局常委」全部換成自己的親信和盟友。

中國走向一人統治,再加上中共清零政策造成的經濟混亂、對台灣的劍拔弩張以及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默許,使這個曾經對德國企業來說最重要的市場之一,變成了最大風險因素之一。

10月29日,德國外交部長貝爾博克警告說,德國需要從與俄羅斯的合作中吸取經驗教訓,不再依賴一個不認同柏林價值觀的國家。完全的經濟依賴「使我們面臨政治訛詐」。

朔爾茨政府面臨的問題是,德國的一些大公司仍然不在意嚴重依賴中國市場所帶來的風險。

對此,哈貝克所領導的經濟事務部推動了一系列具體措施,以促使德國公司實現多元化。

2022年5月,經濟事務部拒絕批准為福士汽車在中國新疆地區額外投資提供投資擔保。經濟部目前正在制定計劃,限制為在華投資企業提供擔保的數量。

根據德國媒體的報道,德國政府甚至考慮對德國在中國的投資進行出境投資控制。

根據Ifo最近的調查,近一半依賴中國的德國製造商計劃減少其中國進口。當被問及原因時,79%的人提到了「供應鏈的多樣化和避免依賴性」。

實際上,已經有大量接觸中國市場的德國公司在業務上面臨真正的問題。

德國工商會大會負責人馬丁·萬斯勒本(Martin Wansleben)表示,德國的中小型企業說,如果他們的零件只來自中國,來自他們在中國的工廠,他們就會被拒於國際招標之外。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張婷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 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43935)

責任編輯:T so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