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峰會後 「香港之死」預言成真?
【新視角看新聞】《華爾街日報》在11月8日發表專題報道,以「為何香港的改造會失敗」(Why Hong Kong’s Makeover Will Founder)為題,直言,香港的經濟前景看起來黯淡無光(Looks Bleak)。報道中指出,香港真正的問題,並不在金融。
「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和國際七人欖球賽過後,即使意圖顯示香港「復常」,但外界對香港的評價仍然未有大改變。美國《華爾街日報》日前更有報道直言,香港的經濟前景看起來黯淡無光(Looks Bleak)。
《華爾街日報》在11月8日發表專題報道,以「為何香港的改造會失敗」(Why Hong Kong’s Makeover Will Founder)為題,指出「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用意是為了修復嚴厲的抗疫政策,以及支撐2019年反送中運動後鎮壓反對派的決定。
報道中認為,香港雖然以非常高的成本換來「穩定」,而且幾乎無人懷疑香港仍然是中國企業尋求外國資本的一個重要港口。
但在其它方面,香港的經濟前景看起來黯淡無光。
同時舉例第三季數據顯示,香港經濟比去年同期收縮4.5%,2019年底以來由於政治不穩,香港人口已經減少超過20萬人。
報道中提到,香港實行在流行病學上值得懷疑的(Epidemiologically Questionable)抗疫政策,加上《港區國安法》將多數有意義的異見視為犯罪,從2019年底以來,只有金融業才有顯著增長。
但是《華爾街日報》也指出了,金融業正面臨人才流失、美國未來可能的制裁,以及伴隨《港區國安法》的實施、中共加緊控制導致的法治觀念惡化等問題。
報道中指出,香港真正的問題,並不在金融。
中國的閉關,意味著香港的航空和零售業的逆境,將可能會持續至少一年。香港作為貿易和物流中心,過去幾年來也已經逐漸被其它港口追過。
製造業沒有競爭力、高樓價、製造能力、研發投資長期不足,對科技行業創業者而言難以落腳。因此報道提出,前面所提到情況,帶來一個明顯的問題:
「對於不是銀行家的人來說,他們究竟要如何謀生?」
講到高樓價,報道形容香港樓價達到「極難忍受的」(Excruciating)水平。
官方數據顯示,今年6月香港的家庭入息中位數,比2009年高出約55%;但樓價在同期卻高出148%。據中原地產數據,樓宇按揭佔家庭入息比例,從2008年中的約35%,升到2022年的約55%。
報道續稱,香港的住屋問題如果能被解決,恐怕要歸功於移民潮,因為有數以十萬計的居民認為他們在香港已經沒有未來。
報道最後語帶諷刺地表示,這是解決住屋問題的一個方法,但不會有很多地方想要如此。
其實《華爾街日報》並非近期唯一唱淡香港的國際主流傳媒。
就在11月初的「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開幕的同一個早上,彭博社發表題為「香港力證自己仍是主要金融中心」(Hong Kong Fights to Prove It’s Still a Dominant Financial Hub)的報道,引述全球外匯交易中的份額、地產市場、在亞洲首次公開招股(IPO)市場的比重等數據,直言不可否認,香港已經失去了優勢,香港在全球的排名已下滑至第四位。
針對外媒近期持續報道,不看好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前助理教授黃偉國指出,最主要的原因同中國在二十大後局勢轉壞有直接關係,包括習近平走回頭路、改革開放破滅,加上「國進民退」、「供銷社」與「社區食堂」政策,以政治路線處理經濟問題,造成普遍「對中國無信心,同樣對香港無信心」。
因為2020年之後,香港的內政被中共控制,外媒持續報道看淡香港,與持續看淡中國是同一回事。
另外,黃偉國認為特首李家超管治無能,無能力處理香港的經濟問題、移民潮、人才外流及疫情問題。黃偉國相信金融峰會參與者在返國後,也會向國內反映李家超管治下,即使他們入境後有「特權」,但已看到香港在《國安法》、中共控制,失去一國兩制、高度自治下,早已「失去整個城市的存在價值」。
至於李家超所提到的「說好香港故事」,已經淪落為李家超政府唯一有能力做的事。因為他們無能力解決移民潮、港人信心崩潰等問題,也成為向中聯辦和北京領導人「交貨」的舉措。
黃偉國說,香港的國際性在於自由與開放,直言現在「香港的國際性已經全部消失」,除了受疫情所困,資訊亦受限。加上例如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並不能接受外媒批評,採取「戰狼」態度指責外界,因此不是外國「唱衰香港」,而是香港本身整衰香港。
《華爾街日報》11月3日的社評以「華爾街向香港叩頭」為題,指華爾街的銀行家到港出席金融峰會,是向香港及特首李家超「叩頭」,呼籲下屆美國國會應要求華爾街高層解釋。
陳國基則選擇在5日致函《華爾街日報》,強烈抗議社評內容,指其非常偏頗,侮辱與會的國際知名領袖,妖魔化這次峰會。
回顧1995年《財富》雜誌以「香港之死」(The Death of Hong Kong)為封面,刊出的一篇預測性文章,指香港1997年變成中國一部分後就會「玩完」(It’s over)。
明言隨著香港成為被北京俘虜的殖民地,會越來越像另一個中國內地的城市,受貪污腐敗和政治關係影響,而不是公平的法治,香港似乎註定要成為死水(Global Backwater)。
資深傳媒人區家麟在2020年11月曾經在《蘋果日報》撰文,指在香港主權移交10周年時,曾經被多個媒體「拿出來鞭屍,恥笑預言不準,香港不知幾好」;但是在2020年再讀,「預言竟然超額完成」,認為《財富》的預言最錯的地方,是一切會在九七後不久發生,結果是二十多年後「由習總一朝完成」。
「香港之死」的報道,在香港於2010年代開始明顯走下坡時,不時被人引用。
2018年,香港外國記者會副主席、英國記者馬凱(Victor Mallet)工作簽證不獲續期事件,外界認為是政府報復外國記者會邀請民族黨前召集人陳浩天進行演講。
當時任職於港大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總監、前外國記者會主席瑞凱德(Keith Richburg)就引用「香港之死」,指出從來沒有想像過,有一天香港會驅逐外國記者,「用了一段時間,但香港之死終來臨(It took a while,but ‘The Death of Hong Kong’ has arrived)」。
以上新聞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理爾、張瑛瑜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 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44097)
責任編輯:yst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