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科技戰另一戰場 風險投資具關鍵地位
【新視角看新聞】風險投資是現代科技創新的源頭之一,孕育出眾多高科技公司。中共利用外國風險投資,不但吸收資本,在美中科技競爭的下,也成為一個關鍵戰場。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風險資本家支持了蘋果、微軟和聯邦快遞等未來巨頭。在20世紀90年代,鑄就了亞馬遜、Netflix和PayPal等公司,也促進了共享經濟和Gig經濟的崛起。
旅美經濟學家、股票投資管理人鄭旭光對大紀元解釋說,風險投資不同於一般投資,一般投資可以精算到每年賺多少錢,都是成熟項目。但是創業投資,或者是風險投資,主要是對人生活產生重大變化的科技類創新的這種商業化過程,最成功是美國的矽谷和納斯達克。
近年來,中國成為美國風險投資公司最有利可圖的落腳點,幾乎所有中國的第一波互聯網公司,包括百度和騰訊,都得到了美國和其他外國風險投資商的投資,造就了京東、字節跳動、美團等互聯網公司。外國風投資本不僅流向了中國的社交和快遞應用程序,而且還流向了具有軍事用途的技術。
2008年,中國企業的風險資金只有24億美元,十年後猛增到1000億美元以上。2017年,中國超過了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風險投資回報來源。風險資本家抱有「資本無國界」的想法,利潤是思考的出發點,不會考慮到美中地緣政治的競爭。
根據美國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2021年的報告,外國私募股權投資者,往往會投資某些技術領域,或中共政府大力採購的部門(比如監控設備),幫助中共造就初創公司,利用其本身的技術專長,向中國公司提供支持,使其能夠加快產品或技術的開發或商業化,進入國外的消費市場。
例如,中共為了監控中國公民,支持參與開發面部識別軟件的技術初創公司,一系列中國面部識別公司,包括北京曠視科技和商湯科技,都受益於這類外國私募股權投資者提供的私人資本。
受到外國風險投資支持的公司,也做到了其它中國公司無法做到的事情,開發出了領先美國的真正創新產品。哈佛大學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目前在人工智能的實際應用方面明顯領先於美國,包括面部識別、語音識別和金融技術。
旅美經濟學家黃峻(Davy Jun Huang)對大紀元表示,「美國的法律禁止對個人隱私濫用,導致監控的風險投資一般是望而卻步。但是中國卻截然不同,風投對語音識別、圖片識別、步態識別、眼球虹膜捕抓趨之若鶩,成就了中國在這些領域科技創新成為全球第一,而且在語音與步態識別,可能領先歐美很多。」
外國風險投資,已經成為中共獲取技術的一大來源。2017年9月發布的《國務院關於印發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方案的通知》文件公開表示,鼓勵中國企業「開展與外國技術轉讓機構和創業投資機構的合作。」
鄭旭光表示,「中國的人民幣基金,基本上追求的是無風險投資。所以在中國從技術模型上,前期很少有獨自創新,是跟隨策略。」
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統計,風投基金2021年新增投資中,計算機運用、醫藥生物、資本品、半導體、醫療器械與服務領域的案例數量占比高達70.62%。
Preqin的數據顯示,中國的晶片製造商、集成電路設計公司和其它半導體行業創業公司,2021年獲得了88億美元投資,而美國的同類公司僅獲得13億美元。
黃峻說,「風險投資往往是市場與政府偏好的放大器,對科技創新既有促進也會抑制,比如歐美政府與市場關注氣候與污染,風險投資更多湧入清潔能源、環保產業。中國(中共)可以用來作為談判籌碼,但研發過程漫長,就冒出很多(急功近利的)『變形』,如將普通的充電車硬生生歸類為新能源,所有風險投資,都投放在其實已經是老技術的電動車(普通鋰電,非石墨烯),騙取應該花在新能源的經費、補助,也套取碳交易籌碼。」
黃峻認為,中美晶片戰最高競爭會演變為:北京傾盡全力加大晶片後期研發製造,盡力突破美國的封鎖取得歐洲、韓國的設備與技術,不計代價收購收買,而美國在有限資金加大研發之外,盡力遊說日本、荷蘭、台灣等制裁中國。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布蘭德在2014年共同撰寫了一份研究報告,分析了世界各地由政府資助的風險投資公司的表現。在歐洲,政府主導的風險投資努力排擠了更多熟練的私人投資者。六年後,歐洲風險基金平均產生了4%的負收益。
中共晶片業大基金的投資,已經成為腐敗的完美溫床,自2022年7月份以來,多名大基金高管被執法機關帶走。
黃峻說,「中國風險投資很多管理者來自證券公司與銀行,美其名日『長期從事風險控制工作』,而可以成功轉營風險投資的,往往是體制裡擅長『忽悠』講故事,有銀行貸款關係的人。」,「這種情況真正經得起市場化考驗?我相信大家心中有數。」
鄭旭光說:「美國是真正的風險投資,中共不是風險投資,只是假藉風險投資的名義,政治目的那不是風險投資。」
鄭旭光補充說:「他(習)想自力更生,自力更生什麼概念呢?就是你原來那個車床用著用著,零部件就沒有了。沒有你怎麼辦呢? 就將就吧,自己瞎將就越將就,那個車床就越差,這就是習近平的未來。習近平給大家畫的這個未來,從普京那兒我們看的很清楚。普京的坦克打一輛少一輛,飛機也是打一架少一架,重要的零部件都是跟德國、烏克蘭合作的。如果全球技術合作體系把你踢出來了,你是一個活多長的問題,不是競爭的問題。」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宋唐、易如採訪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44330)
責任編輯:wym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