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中國染疫搶藥延燒 引發全球搶購現象

【新視角看新聞】COVID病毒迅速在中國傳播,中國人瘋搶退燒藥和止痛藥,在線購物平台阿里巴巴,普通撲熱息痛藥片價格已上升了十倍。同時導致世界多地發生全球性搶購藥物的現象。

COVID-19病毒迅速在中國傳播,中國人瘋搶退燒藥和止痛藥以緩解症狀,引發廣泛的藥物短缺,同時導致世界多地發生全球性搶購藥物的現象。

從中共倉促放鬆清零政策以來,疫情在全中國爆發,投資銀行野村證券的分析師將這種情況描述為「全國性混亂」。

Capital Economics的分析師在另一份報告中指出,總的來說,大問題是當前的重新開放是否有相應計劃。似乎更廣泛的從國家機器運作當中,並沒有看到轉變的到來。

由於中國醫療服務不堪重負,中國公民已轉向世界各地的個人網絡來尋求藥物。

導致恐慌性搶購藥物已經蔓延至中國大陸境外,泰諾(Tylenol)和雅維(Advil)的仿製藥在港澳台乃至澳洲藥店銷售一空,促使當地部份藥店限制銷售。甚至桃子罐頭等也被那些尋找抗擊COVID-19病毒方法的人搶購一空。

也有海外網民爆料代購在Costco等購買大量泰諾等退燒藥。

在中國最大的在線購物平台 - 阿里巴巴上,普通撲熱息痛藥片價格在過去7天上升了十倍。

香港衛生署署長敦促公眾不要囤積感冒藥,要求他們不要過度購買。銷售人員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表示在灣仔商業區的五家藥店,泰諾的本地品牌藥物Panadol已經售罄14天。

一名自稱西蒙的推銷員宣稱,短缺是由於買家大量購買,寄給他們在內地的親友。

當西蒙的商店確實設法獲得部份供應時,該推銷員能夠通過大約需要14天的複雜流程向中國長期客戶提供送貨服務,每2公斤的成本在150港元到200港元之間。

該推銷員稱,我們通過郵寄方式將藥品寄到澳門,我們的代理人則在那裡取貨,然後通過邊境人工運送到珠海。他補充說,快遞員到達內地後必須進行隔離。

據銷售人員稱,目前的規定不允許將藥品直接從香港郵寄到中國大陸。

在位於香港島的萬事達西藥房,顧客要求店員將一包藥物寄往內地需交付相當於大約15美元的費用。已在這家藥店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店員托尼‧吳說,藥房一個大眾品牌——對乙醯氨基酚最近已售罄。

現年50歲的托尼‧吳告訴《紐約時報》指出,「客人告訴我都是買給親戚朋友的」,「他們在中國大陸買不到退燒藥,是真的需要。」

在澳門,藥品監管機構前幾天下令藥店限制購買止痛藥、退燒藥和抗原檢測試劑盒。據當地報紙Exmoo News報道,這項命令是在居民抱怨在尋找感冒藥和發燒藥時,發現貨架空空如也之後發出的。

CNN記者12月21日晚上走訪了台北各區十幾家藥店,也沒有找到一盒Panadol。位於市中心的Kawaki Drug Store店員林先生指出,過去14天需求激增。

林先生表示,自中國大陸COVID-19爆發以來,我們一直面臨Panadol的供應短缺,但情況變得更加嚴重。部份客戶告訴我們稱,考慮到中國那裡的情況,想把藥寄給在中國的親戚和朋友。

台北市信義區藥劑師I Li-chen對CNN說,最近她的藥店收到很多關於Panadol的詢問。

部份人想買這些藥片,因為他們想把它們寄給在中國的親戚,而另外一部份人則是自己需要這些藥片,因為他們很快就要前往中國。

據澳門廣播公司報道,在擁有大量華裔居民的澳洲城市,部份憂心忡忡的澳洲華人也開始向中國的家人寄送非處方感冒藥和流感藥。

悉尼居民范怡(Fan Yi)告訴澳洲廣播公司,她買了幾十包止痛藥,寄給了她在上海70多歲的父母。

2007年來到澳洲的范怡是一名全職媽媽。范怡說:「我們不希望我們的父母去醫院,因為城市的醫療設施肯定會超負荷。」

范怡對澳洲廣播公司表示,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指望自己而不是醫院。

35歲的羅霞(Luo Xia)是一名住在深圳的翻譯,她從11月中旬開始為自己和家人下訂單購買藥物,當時她第一次懷疑政策即將發生變化。

羅霞對《華盛頓郵報》稱,「我很擔心我的父母,尤其是我媽媽。她的肺不好。」

當中共衛生部門在12月7日公布了放鬆COVID-19控制的10點計劃時,羅霞再次轉向在線平台搜索布洛芬,但沒有立即找到。羅霞最終在一家網店下了訂單,該網店的藥片售價是正常價格的三倍。發貨需要八天時間,而不是通常的兩三天。

羅霞表示,真的必須做出正確預測並迅速做出反應。並補充說即使是羅霞也沒有預料到COVID-19規則會放寬得這麼快。

為了得到一盒藥,人們必須付出越來越大的努力,這已激起了部份中國人的憤怒,他們指責中共政府沒有確保平穩過渡。

現年24歲的北京居民西蒙‧張對《紐約時報》說,「當我看到新聞號召民眾互助時,我就覺得很愚蠢。」西蒙的女友感染了病毒,目前已在康復中。

西蒙表示,「他們(中共)說什麼不要囤藥,把一盒布洛芬剪成小份再賣……為什麼我們中國人永遠都在自救?」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夏雨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 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 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44751)

責任編輯:T so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