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政策多頭馬車 北京有兩個指揮中心
【新視角看新聞】《日經亞洲》前中國分社社長中澤克二(Katsuji Nakazawa)撰文表示,中共中央的Covid政策命令混亂,使地方政府不知所措,中央有總理李克強和李強在同時操作方向盤。
中國疫情傳播速度驚人,引發全球關注。《日經亞洲》前中國分社社長中澤克二(Katsuji Nakazawa)撰文表示,中共中央的Covid政策命令混亂,使地方政府不知所措。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中央有總理李克強和中共新二號人物李強在同時操作方向盤。
中澤克二在12月22日於《日經亞洲》上發表的分析文章中警告,不要對中國很快會走出這次疫情大爆發過於樂觀。數億人感染,病毒變種的機率也大。
目前,中國各大醫院人滿為患。發燒近40攝氏度的老年患者或者在醫院外等待六個小時或者選擇回家,許多人只好選擇後者。
中澤克二說,住在東北城市瀋陽的一名五十多歲男子說,他和他的家人已經連續幾天發燒39℃,而附近藥店的退燒藥已經賣光,他們也沒那麼幸運能在超負荷的醫療機構看病。
在南方的廣東省,整個社區都陷入了沉寂,商店和餐館找不到員工來經營,除了關門別無選擇。
中澤克二問道,中國是如何到了今天這一境況呢?一位元熟悉情況的中國消息人士給出了一個有趣的類比。
在戰爭中,當軍隊撤退時,都會留下一支後衛部隊來阻止追擊的敵人,以保護撤退人員。但是「中國現在已經放棄了清零政策,卻沒有採取任何此類保護措施。」,這就像在戰場上「一下子,所有人都開始逃跑,沒有任何計劃」。
中共傳染病專家鐘南山長期以來一直是「清零」政策的支持者,但隨著中共放鬆疫情控制,他也轉向說,奧密克戎和普通季節性流感差不多。鐘南山的話前後不一致,讓很多人感到驚訝。
中澤克二說,另一個大問題是中共Covid政策的指揮系統。混亂的命令被傳達給各地方政府,使官僚們驚慌失措,不知道該聽誰的,該做什麼。一些地區還沒有按照中央政府的命令徹底放寬限制。
12月,一商人在聽說放寬限制後,乘飛機從農村地區來到一座大城市。但是當他到達目的地機場時,他被告知不允許他進入該城市,儘管他既沒有感染病毒,也沒有接觸過病人。他最後被送到數百公里外的一個荒廢旅遊景點進行隔離。
中澤克二說,瞭解中南海內部運作的消息人士已經開始分析政策執行混亂的原因。
一名消息人士將原因歸於是中共領導層內部存在「兩個指揮中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中澤克二說,缺乏連貫性的政策暗示了這樣一個事實:清零政策被迅速放棄是在習近平的命令下。習的話改變了一切。但這也在播種混亂。
中澤克二說,每隔五到十年,在中國的重大領導層洗牌之後,就可能在權力空窗期出現動盪的事件。看起來這種情況又發生了。李克強總理和負責政府的Covid對策孫春蘭副總理,在二十大後不再是中央委員,但他們要等到2023年春天才能從目前的職位上退休。在這種情況下,李克強總理本應是個跛腳鴨,但由於Covid危機以及中共新二號人物李強沒有在中央政府工作的經驗,也不知道如何操作中央行政機器,因此,李克強仍沒有放棄對方向盤的操作。
儘管李強曾經擔任過上海市委書記,以及浙江省長。然而,這些地區的官僚機構與北京的官僚機構有很大不同。他可能對這種差異感到困惑。
中澤克二說,這樣一來,北京就有兩個指揮中心,一個由李克強領導,一個由李強領導,接受中央政府命令的地方官僚感到難以執行。
在12月中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先講話,而李強對會議進行了總結,這種局面並不利於疫情防控。
由於地方官員不清楚他們應該聽從誰的命令,最好的保全自己的方法就是什麼都不做——這是中共官僚的典型生存策略。
中澤克二說,由於中國的Covid病例增長如此之快,樂觀主義者希望中國很快實現群體免疫。但中澤克二說,從一次爆發中走出來並不意味著大流行病已經結束;它只意味著一個浪潮已經消退。當中國從這場危機中走出來時,下一個浪潮的形成可能只是時間問題。
中澤克二說,「最可怕的是,如果有幾億人被感染,那麼病毒變異的機率會很大,然後一個新的變種會走上破壞性道路。」,「很難預測這樣的危機會對中國和全球經濟產生什麼影響。」
根據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12月中旬宣佈的令人震驚的新預測,2023年中國的Covid-19病例可能會爆炸性增長,導致超過100萬人死亡。
該預測還顯示,中國14億人口中的三分之一將在春季前被感染。
中共官方在12月19日宣佈只新增兩例死亡案例。但在中國,沒有人相信死亡人數有這麼低,因為許多人已經看到身邊的親人或鄰居的死亡。
從外媒記者實地瞭解的情況看,北京的火葬場正在滿負荷運轉,因為屍體太多,一些屍體不得不等待火化。情況很嚴重。
荷蘭《金融日報》(Het Financieele Dagblad)駐華記者阿努克‧艾根拉姆(Anouk Eigenraam)12月23日發表推文說,「我去了朝陽醫院和海澱的北京第三醫院的急診室,他們每天都有500~700名急診病人。兩家醫院都十分忙,已經有一些需要吸氧的人躺在走廊上等待能被安排病房。在朝陽醫院,急診室已經沒有床位了。」
艾根拉姆在推文中說,有幾個病人的親屬告訴她,他們要等4-6個小時才能等到救護車;有時病人親屬自己開車去醫院。有一個人打電話給消防隊,讓消防隊把她的丈夫抬下4層樓,她的丈夫一到醫院就必須立即搶救,幸運的是,他倖存了下來,很多其他人則沒有那麼幸運。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張婷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44799)
責任編輯:yst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