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海嘯壓垮醫護 農村面臨巨大挑戰
【新視角看新聞】中國網站「醫學界」12月24日的一篇文章表示,發熱病人正湧進鄉村衛生室,醫生則在四處借藥。美國的一位專家表示,醫療資源缺乏的中國農村面臨巨大挑戰。
中國大陸網站「醫學界」12月24日的一篇文章指出,發熱病人正湧進鄉村衛生室,醫生則在四處借藥。
河南汝州的一個鄉村醫生李松波聲稱,三年來,感覺這已經是七天全身心地看病。雖然身體累了點,但總覺得工作似乎輕鬆了一些,不用再到處奔波了。
跟其他鄉村醫生一樣,李松波過去三年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用在了執行上級的防疫措施上,包括:上門測核酸、做流調、接種疫苗、在村口或高速口卡點、填寫各種表格和冊子……
從12月10日起,農村地區的發熱患者逐漸多了起來,大多數以家庭為單位湧向當地的村衛生室。發熱患者的理由五花八門,但沒有一個人提起自己是否感染COVID-19。
三年以來的「陽性歧視」的觀念仍在,部份患者不到出現高熱症狀也不敢來就診,也儘量不想讓街坊四鄰知道。因此,村醫在診治的時候也刻意弱化發熱的原因,儘量只當成普通疾病治療。
當地一家鄉鎮中心衛生院院長王國華也表示,過去三年來,村醫的大部份時間都用於流調等非醫療行為,他們非常想回歸到醫療崗位上。但眼下的難題是沒有足夠的藥物供應,部份村醫不得不四處借藥,有的因為沒有藥不得不關門。
多年以來,村醫在基本藥物上有官方以及民間兩個採購渠道,兩者互相補充,從未經歷過缺藥的情況。自從疫情防控以來,村衛生室是禁止售賣『四類藥物』的,要麼封存,要麼回收,絕大多數村醫都沒有備貨。
四類藥物是指退熱、止咳、抗感染、治療咽乾咽痛四類。在過去三年裡,中共搞清零政策,實施了嚴格的規定,不讓售賣這些日常藥物,目的是要將所有感染的人送去隔離。
這人為導致了全國所有藥店的四類藥物庫存有限,製藥公司也大幅削減了產量。現在,中共當局又要求他們晝夜不停地加強生產。
這些在農村地區缺乏的藥品包括:對乙醯氨基酚、Vc銀翹片、氨咖黃敏膠囊、布洛芬緩釋膠囊、尼美舒利分散片等。
基層醫改研究專家徐毓才告訴「醫學界」網表示,農村地區由於人流量相對較小,居住分散,感染的高峰期要比城市社區來得晚些,真正承壓的時候應該是中國新年前後。農村居民多是留守老人和孩子,更需要提高警惕。
中共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在「財經年會」上預測,中國將面臨「一峰三波」,未來三個月會有三次防疫高峰,其中新年返鄉期間會是第二波。
早前防疫政策部署稱,鄉鎮衛生院必須要設發熱門診,2023年3月底實現覆蓋率從45%提升至90%。這個時間要求可能來不及應付這幾波疫情。
另一方面,農村基層不少地方的治療措施就是打點滴,這個不是標準的治療方法。部份農村人口在當地無法獲得有效治療,就會返回城市,進而形成就醫壓力。
另一方面,來自北京的寧醫生告訴《金融時報》:無論我們多麼敬業,我們都有身體和精神上的極限。
中國疫情大爆發引發藥物短缺、血庫告急、殯儀館排長龍等現象。而醫療系統的一線醫療人員更是不堪重負,染疫以及退休員工都在被召回工作。
《金融時報》 所採訪的醫生和護士都提到,由於COVID感染了工作人員,工作條件迅速惡化。政策上的徹底改變,並不意味著我們從艱難模式轉為輕鬆模式。相反,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新的艱難模式。
根據《金融時報》看到的招聘公告,北京的部分醫院正在尋求招收退休醫生和護士,或者指示現有員工只要體溫在38℃以下就需工作。
在四川西南部的一個小鎮上,當地醫院的一名醫生說,由於發燒的病人擠滿了諮詢室,工作人員感到壓力越來越大。
一名徐醫生已經染疫,但被要求持續工作。一半以上的醫務工作者都生病了,但每個小時都有更多的病人來這裡接受治療。我們別無選擇,只能持續工作。
自12月初開始,中共官方突然不再提堅持了許久的新冠「清零」政策,「清零」這個名詞也從官方會議和文件中瞬間消失,各地政府開始開放防疫管制。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國政治專家吳木鑾(Alfred Wu Muluan)對BBC表示,這次開放的時間點非常糟糕,本來就是流感高峰期,加上又有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可能形成「三疫大流行」(tripledemic)。
吳木鑾也認為,中共政府在疫苗普及和藥品儲備等方面準備不足。中共倉促轉向後,全國各地藥房的退燒、感冒和止咳類藥被一搶而空,病毒檢測試劑也很難買到,加劇了重病患者無法得到及時治療的風險。
北京、上海和廣東等地的急診室人滿為患,給醫護人員帶來特別大的壓力。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全球衛生高級研究員黃嚴忠(Yanzhong Huang)接受「醫學界」採訪時表示,隨著Omicron在中國新年返鄉期間從現在的城市傳播轉移到農村擴散;
不同毒株還可能在全國範圍內混合,反應在時間上,疫情對農村的醫療系統、救治能力、預防屏障等,將形成巨大挑戰。
黃嚴忠指出,「形勢比人強,計劃趕不上變化。有些措施即使現在做,可能也跟不上病毒傳播的速度。」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王祥、張婷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 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 (ID 44869)
責任編輯:T so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