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天命與鬼神


西方有萬聖節,中國民俗中的鬼節則有中元節、盂蘭節和寒衣節。圖為2018 年8 月22 日香港元朗區中元節普渡活動。
(Philip Fong / AFP)

文•楚一丁

中西方傳統文化中皆有神鬼之說。西方人慶祝聖誕,中國人辦大事則講究黃道吉日。西方有萬聖節,中國民俗中的鬼節則有中元節、盂蘭節和寒衣節。對鬼神的信仰讓人的生命在宇宙中有了比人世間更為長遠的延續,成為善惡報應的依託,也是所有傳統道德的基礎。


2022 年10 月29 日,加州洛杉磯漢考克公園附近一個萬聖節燈飾。(David Swanson / AFP)

但有趣的是,我們卻有時會聽到孔子不信鬼神的講法。孔子信天命,曰:「五十知天命。」既然信天,就不是無神論者。之所以有人認為孔子不相信鬼神的存在,應該是出於對《論語》中一些句子的不理解。《論語.雍也》中有:「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論語.述而》中則有:「子不語:怪、力、亂、神。」這些大概就是後世某些人認為孔子不信鬼神的出處。

孔子既然信天,為何要這樣說話?他的這些關於鬼神的話又該作何解釋?讓我們先來看《論語》中記載的另外兩件事。

孔子的鬼神之道

《論語.子罕》: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和他的弟子們要去陳國,在匡這個地方遇到了大麻煩:孔子體魄出眾,身高超過一米九,樣子有些像陽貨,而當地人與陽貨有仇,結果孔子及門人被當地人當仇人圍了五天。當時孔門的弟子們都很緊張,只有孔子極端地鎮定。他說:「文王死後,天下的斯文已經敗壞得不成樣子了,上天是讓我來延續和發揚這個文化的。如果天意要讓中華的文化延續下去,自己就一定不會有危險,匡人就不會把我們怎麽樣。」後來孔子和弟子們果然安然無恙地脫險離開。

從孔子被圍於匡這個故事裡,可以看出孔子對上天的堅定不可動搖的信念。可見孔子是信神明的。

《論語.述而》記載了另一件事: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禱久矣。」孔子病得很厲害,子路建議老師向上天禱告。孔子問子路:「有用嗎?」子路說有用。孔子一看子路不悟,只好反過來安慰子路說:「我早已禱告過了。」

孔子生病這一段其實就是對孔門的「敬鬼神而遠之」的鬼神之道的具體詮釋。所謂敬,就是信了。沒人會去敬一個連自己都不相信的東西。那怎樣才是「遠之」呢?孔子生病時的做法就是「遠之」。既然相信天,那麼人生中發生的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一個信神的人怎麼會去要求神改變對自己的安排呢?敬神要在行動上,而不是在嘴上。所以「子不語:怪、力、亂、神」,而是以樂天知命的心態去克服前途的困難,完成神賦予自己的使命。

孔子講的「五十知天命」,不是說到五十歲才知道自己這輩子命中的錢財家庭事業和榮耀。這裡的天命指的是上天賦予的使命。孔子的意思是:自己作為一個求道的人,經過不斷地修煉,終於在五十歲的時候明悟了此生上天所賦予自己的使命。

當然,作為一個肩負了文化傳承大任的行者,不但自己要信天,更要教化百姓「敬鬼神而遠之」,不要每天燒香磕頭去求神保佑升官發財、去病消災、多子多福等等,而是要按照神明的指引力爭去做一個更好的人。這就是孔子留給後世的鬼神之道。


孔子作為一個肩負文化傳承大任的行者,不但自己要信天,更要教化百姓「敬鬼神而遠之」。(Frederic J. Brown / AFP)

後世從西方傳來的唯物論認為世界是可知的,同時又認為物質是無限可分的。但這兩個概念是相互矛盾的。既然無限可分,就永遠都不可能知道最本源的物質是什麼,也就永遠不可能知道更小更接近本源的物質是從何而來的?是不是神造的?所以,唯物論者對不可知論的批判無論在科學還是在邏輯上都是站不住腳的。

愛因斯坦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話:「有些人認為宗教不合乎科學道理。我是一位研究科學的人,我深切地知道,今天的科學只能證明某種東西的存在,卻不能證明某種東西不存在。因此如果我們現在還不能證明某種東西的存在,就不應該斷定它是不存在的……今天科學還沒有把神的存在證明出來,是由於科學還沒有發展到那種程度,而不是神不存在。」

孔子的天命思想

孔老夫子對知識來源的看法也與其天命思想一脈相承。《論語.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孔子相信有生而知之的人,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天才,不必學天生就懂。當然夫子自己很謙虛,在《論語.述而》裡有: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認為自己只是勤奮而已,不算天才。

有趣的是,後世的大文學家們也不乏有這類持天才觀點的。蘇東坡就說過「書到此生讀已遲」。清朝詩人袁枚則用「書到今生讀已遲」這句話去講宋朝大才子黃庭堅輪迴轉世的故事。

黃庭堅,字山谷,詩書畫三絕,是與蘇東坡齊名的北宋大文學家。黃庭堅二十六歲那年曾有一段神奇的經歷:某日他午間做夢,夢中見到一老嫗在香案前禱告,案桌上供著一碗芹菜麵。黃庭堅在夢中將那碗麵吃了,醒來後嘴裡還有芹菜香味。次日又做同樣的夢,他醒後感到不可思議,於是便出門循著夢中的道路尋去。他一路走到夢中那戶人家的門口,叩門而入,開門的正是夢中那位老婆婆。他向老人問起用芹菜麵上供一事,老人說自己過世的女兒生前很喜歡吃芹菜麵,所以每年女兒的忌日都會做一碗芹菜麵祭奠亡女。還說女兒已逝去二十六年了。黃庭堅突然想到昨天恰是自己的二十六歲生日,於是便向老嫗要求去其女的閨房看看。不料在其房中看到了許多書稿,細讀之下,發現自己歷次應試時寫的文章全在書稿之上!黃庭堅恍然大悟,知道老人便是他前生之母。於是跪拜在地,含淚稱娘。

《論語.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古來孔門真正的儒生敬天信神,只有小人才狂妄而不知天命。

如果說,蘇東坡和黃庭堅命中注定是天才的文士,那麼他們的文采與風流就只不過是對命運的服從。而孔子則是在抱定了「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志向之後,一心向道,努力修煉而終達明悟天命的境界。命運是被動的,而天命則是主動的。完成天命是一個肩負責任和實踐先天承諾的過程。

生者寄也,死者歸也。只有在明白了天命的內涵之後,才可能理解視死如歸這種人生觀背後最為深層的涵義。◇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