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商會主席:中共黑箱操作比疫情更難預測

【新視角看新聞】《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共對「清零」政策的突然轉向,體現企業、外國政府和學術界在應付中共的「黑箱政治系統」時所面臨的未知性,這個黑箱系統已經變得越難以攻破。

在過去兩年的大部份時間裡,外國官員和企業高層設法應付習近平的「清零」政策。現在,他們正在試圖弄清中共當局去年12月在無預警情況下突然取消防疫政策的決定。

面對中共的多變,中國歐盟商會主席說,即使是Omicron也比中共政府更容易預測。

《華爾街日報》1月9日報道,中共對「清零」政策的突然轉向所帶來的衝擊,體現了企業、外國政府和學術界在應付中共的「黑箱政治系統」時所面臨的不確定性。隨著習近平積累更多權力,這個黑箱系統變得越來越難以攻破。

二十大前後,經濟學家們曾預測中共將在2023年3月全國兩會後將逐步放寬清零政策。但當北京在2022年11月底出現了一系列令人擔心的經濟跡象和反封控大規模抗議後,當局突然取消防疫政策。

《華爾街日報》說,這種看似草率的變化讓許多公司感到驚訝,他們原本以為會有一個通向最終開放的逐步過渡期。

由於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解封,導致全國的殯儀館和醫院系統在突如其來的疫情海嘯的攻擊下崩潰,發熱藥品也極為短缺。

《華爾街日報》引述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的話表示,商業界對這種突然投降感到震驚。許多外國公司已經在人員短缺和營運中斷中掙扎,因為他們的供應鏈上有大量工人請病假。

自2012年掌權以來,在推動專制控制的過程中,習近平打破了黨在人事任命方面的長期做法,傾向於政治忠誠,並扼殺了對政策的辯論。

習近平對國家安全的關注促使官員們變得越來越神祕,並切斷了外部分析師對部份訊息的接觸渠道,這些訊息可被用來挖出對中國的洞察力。

報道表示,習近平的做法破壞了官員、學者和投資者早前用來指導與北京打交道的陳舊策略。

一名資深的西方商業說客認為,很難知道誰在黨內有什麼地位,以及決策是如何進行的。沒有明確的決策關聯。當你找到負責的政府人員時,他們只會給你讀一份文件,拒絕合作。

該說客指出,中國與COVID有關的邊境管制在過去三年中減少了中共官員、企業高層和學者與西方同行之間的面對面會談,從而使這個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部份試圖弄清楚應該與哪些中共官員保持聯繫的外國外交官說,他們被習近平在決定重大任命時的做法所迷惑。

例如,在過去的一年裡,習近平似乎讓部份資深官員以閑職的方式進入半退休狀態,但幾個月後又讓他們重返一線政治,在中共最高檢察機關和台灣事務辦公室擔任高級職務。

據西方高層、行業團體和說客表示,面對這種不透明性,許多美國和歐洲企業對中國變得越來越謹慎,並避免在中國進行重大投資,寧願採取觀望態度。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發表的2022年度《中國商業環境調查》報告顯示,美國在華企業的信心跌至16年以來最低。防控措施還影響到一半以上企業的未來業務和投資計劃。

報告說,其中企業反映最多的影響是他們認為在中國營運所面臨的「政治風險」與日劇增,這顯示出他們對中共政策走向的高度擔心,因為國家政策影響到商業環境以及政治目標和經濟實用主義之間的平衡。

中國歐盟商會在2022年9月的報告中表示,中國市場現在「可預測性、可靠性和效率都在降低」,這正使人們失去信心,許多企業希望將投資「轉移到其它更可靠、更可測的市場」。

漢學家、軍事家本‧勞森(Ben Lowsen)1月5日在《外交家》「The Diplomat」雜誌的網路版上發文說,2022年11月下旬,當中國人民冒著坐牢危險,抗議政府的「清零」政策時,全世界都注意到了。

在一個專門壓制異議的系統中,他們對中共和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合法性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12月初,在抗議活動停止或被鎮壓後,中共政府取消防疫限制,但同時也「任意」降低了病毒的威脅等級。

勞森說,這些事件實際上代表了一個「歷史性轉折點」。儘管中共政府過去三年堅持實施昂貴的防疫政策,但中國人民現在恐面臨「自大躍進以來最大規模的死亡事件」。

在1958年至1961年,毛澤東的政策導致了2000萬或更多的人死於饑荒,在混亂和悲劇之中,中共當局決定不提供統計飢荒死亡數據。

一個不祥的對照是,今天的習近平政府基本上也放棄了提供COVID-19統計數據。

勞森認為,習近平沒有解決中國老年人口高比例拒絕疫苗的問題,沒有為重新開放儲備救命藥品,也沒有制定計劃來緩解重新開放後不可避免的COVID-19飈升問題。

習近平拒絕在外國製造商不放棄其知識產權的情況下允許更有效的mRNA疫苗進入中國,使中國人民面對疫情更加脆弱。

習近平現在一直處於觀望狀態,不清楚是否會拿出任何總體方案。

勞森指出,這表明,習近平要麼在最壞的情況過去之前一直保持低調,以逃避責任,要麼是無法制定政策,讓整個國家在風暴中無人管。

面對疫情威脅,習近平仍繼續拒絕接受外國的援助,讓人想起毛澤東在大躍進饑荒最嚴重時拒絕糧食援助的情景。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張婷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 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45165)

責任編輯:wym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