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通關 抵港人數冷清 中國疫情新年到高峰?
【新視角看新聞】疫情爆發前,香港與中國年客運量超過2.36億人次,平均每天近65萬人次。通關首日落馬洲清晨6點半開放,離境大堂人山人海,而抵境大堂卻相當冷清,最初半小時更不足10人抵達。
1月8日,大紀元記者在上水新康街觀察,雖然街上不少人手持行李喼或手推車,街上人流未如疫情之前多。有藥房負責人稱原期望通關能帶動生意,但當天卻「一個中國人都無」,感到大失所望。
在中共病毒(COVID-19)疫情爆發之前,香港與中國之間的年客運量超過2.36億人次,平均每天近65萬人次。
不過,在通關首日,落馬洲口岸在清晨6點半開放,離境大堂人山人海,而抵境大堂卻相當冷清,最初半小時更只有不足10人抵達。
根據入境處公布的1月8日出入境統計數字,共有5,046名中國居民和35,163名香港居民從各管制站入境香港,8,328名中國居民和46,884名香港居民出境。而通關前的1月7日,共有4,929名中國居民和25,847名居民從各管制站入境香港,2,068名中國居民和19,118名香港居民出境。通關後的中國旅客入境數量未見明顯增幅,反而離港的香港居民和中國居民人數上升數倍。
首階段通關安排,單日兩地各6萬人可從7個口岸過境;其中機場、中港碼頭、港澳碼頭、港珠澳大橋4個口岸,每日最多1萬港人入境中國;深圳灣、文錦渡、落馬洲支線3個陸路口岸,可每日最多5萬港人入境,而通過3個陸路口岸南下的中國人數上限同為5萬人,入境香港的中國遊客需要透過網上系統預約。港府稱從1月8日到3月4日,超過28萬人通過該平台預約入境。
香港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在1月5日確認,西九龍站與中國之間的高鐵線路服務最遲將於1月15日恢復,當局也將開始逐步重新開放跨境道路。澳門和香港之間的渡輪服務也將逐步恢復,從每天約10班次開始。
由於中國大陸疫情嚴重,中共拒絕公開全面資訊,全球多國對中國大陸甚至港澳地區的旅客重新實施防疫措施,甚至有國家如摩洛哥禁止旅客從中國入境。
世界衛生組織(WHO)1月4日表示,中共提供的疫情數據沒有準確反映中國的疫情情況,沒有充分反映真實的住院人數,特別是死亡人數。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稱,世衛正在繼續尋求中共提供更快速和定期的住院及死亡數據。譚德塞又指,由於病毒在中國的傳播率如此之高,而且中共沒有提供全面的數據,因此可以理解一些國家正在採取措施,例如對來自中國的旅客進行檢測,以保護本國公民。
2022年12月7日,中共宣布「新十條措施」,突然放寛防疫,隨即中國各地疫情大爆發,醫院和火葬場大排長龍之際,12月26日中共再宣布,從2023年1月8日起,取消對入境人士的核酸檢測和集中隔離,並恢復中國大陸公民出境旅遊。
政府專家顧問、中文大學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1月8日在電視節目訪問時稱,在免檢疫通關後,不排除香港確診個案會上升,但最重要的是兩地醫療系統在通關後能否承受,如果重症個案增加,政府除了減少每日通關配額,也要考慮增加核酸檢測次數或增加疫苗接種要求。
浸大政治及國際關係前助理教授黃偉國1月8日接受大紀元訪問時分析指,由於香港的疫情仍處於感染數字高但死亡人數低的水平,加上香港政府的數字尚且有透明度,估計國際社會在現階段不會收緊,或者只有個別國家收緊香港旅客入境當地的措施,例如上機前若干小時內提供檢測證明。
黃偉國認為,如果香港向中國大陸通關後,香港染疫人數和死亡數字明顯急劇上升,特別是重症的人數;政府刻意隱瞞或誤導關於疫情的相關數字,特別是死亡人數;或香港政府刻意跟隨中國政府收緊外國國家入境旅客的檢疫措施,其他國家有可能會即時收緊香港旅客入境的安排。
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教授潘烈文1月4日表示,隨中國新年期間民眾回鄉或在不同城市的流動、聚集,散播病毒,認為中國疫情屆時極大可能達到高峰。
至於香港同中國通關後,香港有無額外風險,潘烈文稱本港已經每日有兩萬人感染,病毒流行,只要大陸的病毒株與本地及海外流行的差不多,香港風險不大,「同本地情況一樣,市民不需要太擔心」。潘烈文提到,無證據證明變異株加重病情,中國流行的變異株病毒,香港及海外也有。
潘烈文稱留意到中國近期開始公開變異株的數據,未觀察到有「特別異樣」,同外地流行的病毒株差不多,「可能是比例不一樣,不是太奇怪」,「見不到有很大的隱憂」,但擔心「會否有新的病毒株我們不知道?數據開放是著眼點」,加上中國測試的數量減少,實際感染人數比較難掌握。
被問到中國Delta病毒株的流行的可能性,潘烈文認為比較少,因Delta在多地已被Omicron取代,Omicron傳染性比較高,「例如Delta與Omicron一齊傳播,Omicron很容易取替Delta。」至於香港有無需要檢測中國旅客,潘烈文認為除非篩選所有旅客,否則以Omicron的高傳染性,針對某一國家的旅客檢測的效用非常低。
對於香港醫院的承受力,潘烈文認為本地個案已經非常多,著眼點是控制本地疫情及傳播,隨時與病毒共存,要有限度放寬控制,要正常地生活。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理爾、林一山、張瑛瑜香港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45166)
責任編輯:wym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