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鄭雁雄任中聯辦主任 收緊香港已具特殊意義

【新視角看新聞】中共駐香港國安公署前署長鄭雁雄最近接任香港中聯辦主任。分析指出,對強硬派鄭雁雄的提拔,中共將對香港的控制擺在比解決香港經濟放軟更重要位置上。

中共駐香港國安公署前署長鄭雁雄近日接任香港中聯辦主任,由於鄭雁雄是首個具國安背景的中聯辦主任,令外界感到意外。分析指出,此次對強硬派鄭雁雄的提拔,表明了中共將繼續把對香港的控制擺在比解決香港經濟放軟更重要的位置上。

為壓制香港的親民主抗議風氣,中共從2020年6月30日起在香港實施《港版國安法》,並於2020年7月設立了駐港國安公署,由鄭雁雄擔任署長。這一機構在香港的權力具有凌駕性。在鄭雁雄的領導下,該機構積極打擊異見人士。國安警察通過大規模逮捕,清除政治反對派人士,並關閉批評政府的媒體。

2020年8月,美國財政部宣布制裁11名香港及內地官員與前官員,其中便包含了鄭雁雄。名單上這些人被指為破壞香港自治,限制香港公民的言論及集會自由。

鄭雁雄在香港積極執行中共的鎮壓政策,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鄭雁雄在2021年的一次採訪中說,香港的法院必須反映中共的意志和國家利益,否則就有可能失去北京授予的權力。部份法律觀察家警告表示,這威脅到香港的獨立司法和法治。

《華爾街日報》報道,夏威夷大學法律教授卡羅爾•彼得森(Carole J. Petersen)指出,鄭雁雄的任命表明了中共仍將把確保香港的國家安全看成是比解決香港放緩的經濟更重要。

現在香港確實沒有重大的安全威脅,但很顯然,北京真的希望對香港保持非常嚴格的控制。

社會動盪、中共鎮壓和COVID大流行期間的相對孤立,重創了香港經濟並導致本地和外籍工人外流。以英美為首的西方政府譴責中共破壞香港的一國兩制、侵蝕港人的自由。

英國1月12日發表最新的半年期香港報告,報告中譴責中共削弱了向香港人民承諾的生活方式。英國外交大臣詹姆斯•克萊弗利(James Cleverly)在報告前言中說:「北京在多個方面,有系統地侵蝕香港自由,收緊對普通香港人生活的限制。」

知情人士告訴《華爾街日報》,鄭雁雄的晉升讓中聯辦的部份工作人員感到驚訝,他們原本以為有經濟學背景的中聯辦副主任陳冬會成為新的主任。早前中聯辦的領導人都是由具有省政府、外交或香港政策背景的人士出任。

鄭雁雄是首位具有國家安全背景的人士。他的晉升意味著香港的三個最高職位(包括香港特別行政長官在內)現在都是由執法人員擔任。中聯辦在香港已代表了中央政府、執行北京的決定。

香港時事評論員、前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向自由亞洲電台表示,鄭雁雄的出身,一直以來都是典型鷹派,即對鎮壓群眾絕不手軟的人,也因此而升任廣東省委祕書長等職位。現在又出任中聯辦主任。

據港媒報道,香港前行政長官(特首)林鄭月娥不在下屆中共全國政協委員名單之中,這意味著她不會像前特首董建華和梁振英一樣擔任中共全國政協副主席、晉身中共「國家領導人」之列。

港媒《星島日報》1月16日報道指出,中共全國政協常委會1月15日起一連三日開會,審議新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名單。北京消息透露,香港前特首林鄭月娥不在新一屆委員名單上,意味著她無緣擔任中共全國政協副主席、晉身國家領導人之列。

現任中共全國政協副主席、現時85歲的董建華也不在名單之中,預料其將卸下該職。

林鄭月娥年前卸任後,是否會出任中共全國政協副主席的問題,引發各界關注。

自香港主權移交給北京之後,香港先後有4任特首,其中董建華和梁振英卸任後,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屬「副國家級」領導人。而除了曾蔭權外,澳門前特首崔世安卸任後也沒有擔任中共全國政協副主席,因此,卸任特首未必會擔任此職。

2022年底有報道傳出,林鄭月娥或會參選中共全國人大常委。

香港邁臻研究所總監宋立功分析說,如果北京當局邀林鄭月娥「重出江湖」,不排除林鄭月娥會參選人大常委的可能性。

宋立功認為,畢竟林鄭月娥表現差、民望低,但她仍想有一番作為。北京如果支持林鄭月娥出任全國人大常委,可能是考慮到林鄭月娥熟悉政策,在日後可以負責講好「香港故事」,吸引外資到港發展。

中共人大、政協歷來被外界稱為中共官員的「養老院」,也有不少高層從實權職位轉入這類二線閒職後落馬,中共前司法部長傅政華就是其中一宗。

2017年,林鄭月娥成為香港首個女性行政長官,2019年5月,在中共當局的授意下,林鄭月娥強推《逃犯條例》修訂草案,激發極大民憤,香港爆發聲勢浩大的反送中運動,但遭到港警強力鎮壓。

2020年6月30日,中共全國人大在港強推《港區國安法》引發國際社會的關注。美國政府於同年8月制裁林鄭月娥等11名損害香港自治的中港官員。

2022年11月14日,海外港人組織「重光團隊」在英國國會前舉行發布會,向英國外交部呈交「制裁建議書」,促請英國政府制裁16名鎮壓反送中運動的香港官員,包括林鄭月娥及現任特首李家超。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張婷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 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45309)

責任編輯:wym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