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共產經濟體制黑洞 中國巨債超50萬億 再發新債5,700億美元

【新視角看新聞】《福布斯雜誌》1月16日發表的評論文章中,埃茲拉蒂指據最新推估,中國公私領域的各項債務,合計已相當於51.9萬億美元,此龐大債務,將減緩中國經濟增速。

美國資深經濟學家埃茲拉蒂(Milton Ezrati)表示,儘管中共承認面臨金融問題,並推進《金融穩定法》,希望控制風險。然而,這些措施不能解決「中國更深層次的經濟問題」。

埃茲拉蒂認為,從本質上講,中國快速增長的龐大債務,正是共產經濟本質所導致的結果。

在《福布斯雜誌》(Forbes)1月16日發表的評論文章中,埃茲拉蒂指出,中國債務問題的規模「令人吃驚」,根據最新的推估,中國公私領域的各項債務,合計已相當於51.9萬億美元。

這個數字,幾乎是按GDP計算之中國經濟規模的3倍,這是自北京開始追蹤此類統計數據以來,27年中所錄得的最高水平。

然而,事情似乎只會變得更差,因為地方當局在接下來的一年裡,預計將發行約4萬億人民幣的新債務,相當於5,700億美元。

中國的債務負擔,遠超美國面臨的負擔,埃茲拉蒂指出,截至2022年中期,中國的相對債務負擔已比美國的高40%。

美國等較發達的國家,由於相對富裕,往往有更高的相對債務負擔,且比開發程度較低的經濟體,更容易支持這些債務。這表明中國的金融情況相當不穩定。

埃茲拉蒂說:「在這些可怕的趨勢背後,是中國經濟和金融市場面臨的兩個更根本的問題。」

其一是中國的人口結構問題。數十年的「一胎化」政策,使中國欠缺年輕勞動者,來支持不成比例的龐大退休人口,這個問題在未來幾年只會越來越嚴重。

埃茲拉蒂認為,債務也反映了共產主義經濟的一個本質,中國(中共)依賴國企主導的集中化管理,往往將經濟資源引向少數的大型項目……當它們不符合基本的經濟需求時,損失和隨之而來的債務,會增長至相當巨大的規模。

最近的房地產上的失敗,就是一個例證。房地產開發失敗的規模,反映了中共以往對住房建設的巨大重視。

埃茲拉蒂表示,事實上,在其高峰期,該部門佔經濟總量的30%。房地產不是唯一的錯誤。其它類似的錯誤,使中國面臨如此龐大的債務。

埃茲拉蒂認為,龐大的債務負擔,將減緩中國經濟增速。且由於中國人口結構無法快速改變,中共當局的經濟決策權也比以往更加集中,這些都可能使債務問題越來越嚴重。

中國2022年第四季度的經濟受到「清零」和房市低迷的雙重打擊,使去年中國的經濟增長數據下滑至近半世紀以來最低水平之一。

據路透社報道,分析人士指出,中國整體經濟仍相當疲軟,且2022年12月中共防疫措施突然轉彎後,快速蔓延的疫情正使中共面臨更多挑戰。

據中共統計局1月17日公布的數據,2022年10月至12月GDP同比增長2.9%,較第三季度的3.9%更低。同時,環比增長0.0%,GDP總額與第三季度持平。而2022年全年的GDP增長是3.0%。

穆迪分析(Moody’s Analytics)的經濟學家克魯斯(Harry Murphy Cruise)在一份說明中說:「中國2023年將是坎坷的。它不只要克服COVID-19新疫情的威脅,且中國不斷惡化的住宅房市與影響其出口的全球需求疲軟,都將是重大阻礙。

2022年中國GDP增長3.0%,不只遠低於「5.5%左右」的官方目標,更從2021年8.4%的增長中急劇剎車。若不考慮2020年COVID-19首次爆發後2.2%的最低紀錄,這將是1976年以來最惡劣的表現。

牛津經濟研究院的經濟學家羅路易(Louise Loo)表示,2022年12月的活動數據,大體上出乎意料地上升了,但仍然疲軟,特別是在零售支出等需求上。」

羅路易認為,迄今為止的數據支持了我們的長期觀點,即中國經濟復甦的一開始會有些乏力,消費者支出在最初階段將是一個關鍵的落後因素。

中國數據公布後,亞洲股市隨之下跌,而人民幣也跌至7天低位。

高盛的經濟學家稱,在「感染激增、暫時的勞動力短缺和供應鏈中斷」之下,解禁感染疫潮(Exit Wave)將對經濟活動造成沉重打擊。

高盛經濟學家表示,他們注意到了2022年12月鋼鐵產品和水泥的產出都出現了年度收縮。

12月工廠產出同比增長1.3%,比11月2.2%的增長有所放緩,作為消費關鍵指標,零售額在11月下降5.9%之後,12月再度縮水1.8%。

房市低迷是拖累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因素之一。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該行業的投資同比下降10.0%,這是自1999年有記錄以來的首次下降。房地產銷售下跌幅度為1992年以來最大,這表明政府的支持措施收效甚微。

此外,中共也首度在官方數據中承認,中國人口自1961年以來首次下降,這一歷史性的轉變預計將標誌著中國公民人數長期下降的開始。

保銀資產管理公司(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Zhiwei Zhang)稱,未來幾年,人口可能從此呈現下降趨勢。這是非常重要的,將影響潛在增長和國內需求。

今後,人口統計學將是一個逆風。經濟增長將不得不更多地依賴生產力的增長。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陳霆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 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 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 (ID 45338)

責任編輯:T so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