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la三年掀中國風雲 2023年工廠更多挑戰
【新視角看新聞】過去一年中,Tesla上海超級工廠貢獻了該公司超過一半的銷售量。不過,隨著全球供應鏈趨向本土化及中國的需求下降,Tesla的中國工廠面臨很多挑戰。
剛剛進入2023年,Tesla在中國市場就遭遇了抗議。
2023年1月10日,數十名剛剛購買Tesla的中國車主在上海某交付中心前舉行抗議活動,表達對Tesla降價的不滿,並要求獲得降價補償。
實際上,在2022年10月和2023年1月,Tesla兩度調降多款車在中國市場的售價,Model 3 RWD和Model Y RWD的價格經過兩輪調整後降了近二成。
2023年1月6日,Tesla宣布兩款Model 3和三款Model Y價格下調,調降幅度從2萬元到4.8萬元不等。其中,價格最低的Model 3 RWD下調3.6萬元至近23萬元;Model Y RWD的價格下調2.9萬元至近26萬元。
大幅調降價格給Tesla帶來了負面影響,一些潛在買家也開始觀望。
自從三年前投產以來,上海工廠在Tesla系統中的重要性就不斷提升。2022年,Tesla在全球一共售出了超過131萬輛電動車,其中超過71萬輛來自上海的超級工廠,占比約54%。
不過,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在2022年底到期,這意味著從2023年起在中國購買純電動車將失去萬元補貼。
Tesla在2022年10月下旬啟動了一輪價格調降,之後在11月迎來了一個銷售高峰,上海工廠當月交付了超過10萬輛的電動車;但是到12月份,Tesla的交付量5.58萬輛比11月份就大幅下降了44%,比2021年12月的交付量則下降了逾二成。
交付量大幅下降並非產能不足,而是需求下降導致。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12月份,Tesla上海工廠在中國本地的銷量為近4.2萬輛,比上年12月下降了四成。Tesla甚至在12月23日暫停了上海廠的生產,主動縮減了產能。
實際上,在過去半年中,Tesla的積壓訂單大幅減少。
根據追蹤Tesla生產和銷售情況的Troy Teslike的數據,從2022年7月份到年底,半年時間內Tesla積壓訂單減少了八成半。截至2022年底,北美區的積壓訂單在2022年底已經清空,而中國區的待交付訂單也接近清零。
高漲的產能遇到了較弱的市場。如果Tesla將上海廠的過剩產能向北美和歐洲市場輸出,則面臨兩大市場產業鏈本土化趨勢的挑戰。
歐洲市場是Tesla上海工廠當前主要的出口市場。不過,隨著Tesla德國工廠的產能擴大,本土供應比例將增加。
2022年12月19日,Tesla官方推特發布消息,德國柏林的超級工廠Model Y週產量突破了3000輛。
Tesla的柏林工廠在2022年3月啟動生產,到2022年6月中旬,週產量達到1000輛,半年後產量增加了兩倍。
當前Tesla在美國市場銷售的電動車,都由本土工廠製造。除了位於加州的整車工廠之外,2022年4月,Tesla位於德克薩斯州奧斯汀的第二座電動車工廠也開始投入生產。
此外,Tesla上海廠的電動車要進入美國,還面臨電池組件和關鍵礦物本土供應比例的要求。
美國在2022年8月通過了《降低通脹法案》(The Inflation Reduction Act),並在2022年12月做出了更新規定:要求在美銷售的電動車至少要有50%的電池組件是在美國、或是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製造或組裝,買家才能獲得7500美元聯邦稅收抵免的一半款項;並且該比例從2024年起逐年增加10%,到2029年必須達到100%。
而要拿到另外一半補貼,電動車電池的關鍵礦物在2024年之前必須至少有40%是在美國、或是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進行提取和加工,或是來自北美地區的回收礦物;該比例從2024年起逐年增加10%,到2027年達到80%。
Tesla上海廠目前的電池組件都來自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在中國四川的工廠。
如果未來Tesla上海工廠將業務專注於本土市場,則面臨中國本土車商爭搶市場。
根據中國乘用車市場訊息聯席會公布的數據,2022年Tesla在中國銷售近44萬輛,而比亞迪公司全年銷售量近180萬輛,是Tesla的4倍還多。
Tesla進入中國後,帶動了中國電動車產業鏈的形成。
2020年初Tesla剛進入中國市場時,中國媒體就表示,中國電動車產業鏈上最薄弱的環節就是整車製造,難度就在於需要一個產業鏈支撐,而引入Tesla可以為中國塑造整車產業鏈。就像蘋果公司為中國的手機行業整理好了產業鏈,所以才有中國產的華為、OPPO、VIVO、小米等企業。
目前,Tesla上海超級工廠95%的零組件已實現本土化供應。2022年,在上海、蘇州、寧波等中國長三角地區形成了包括電池、汽車晶片、自動駕駛系統、汽車內飾、精密加工等新能源汽車零組件的全生態鏈。
而比亞迪公司在2020年也趁機搶占中國新能源車市場,中國的小鵬、蔚來、吉利等中國公司也順勢加入了爭奪Tesla市場的行列。
推動了中國的電動車全產業鏈的形成,而Tesla進入中國三年,在新能源車市場的占有率不僅沒增加反而有所下降。
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和2021年,Tesla在中國新能源車市場的占有率維持在10%左右,到2022年,市占率下降至7.8%。
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Tesla創始人馬斯克旗下SpaceX的低軌衛星網絡「星鏈」(Starlink)為烏克蘭的通信提供了巨大支持,也讓中共恐懼「星鏈」會被用於突破中共的信息封鎖。
2021年6月和8月,中共當局分別通過了《數據安全法》與《個人信息保護法》,強化對中國境內數據處理活動的監管,並限制個人信息的跨境流動。
Tesla在2021年5月表示將在中國建立一個數據中心,將中國境內出售電動車收集的用戶數據留在中國境內。
Tesla並沒有將該數據平台的運營權交給中共國有企業,而是自己經營,這顯然也讓中共心生忌憚。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張宛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45417)
責任編輯:wym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