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進入低流行水平? 專家盼中共拿更多數據
【新視角看新聞】世衛總幹事譚德塞表示,中國死亡病例「絕對還要高出許多」。專家對中共的疫情數據持懷疑態度,希望獲得更多數據,進行有意義分析。
中共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1月30日下午舉行記者會,衛健委新聞發言人米峰在會上稱,目前全國整體疫情已進入「低流行水平」,各地疫情保持穩步下降態勢。同日,世衛組織發表聲明,委員會一致認為,COVID-19依舊是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世衛總幹事譚德塞表示,中國死亡病例「絕對還要高出許多」,專家對中共的疫情數據持懷疑態度,希望獲得更多數據,進行有意義分析。
衛健委基層衛生健康司監察專員傅衛稱,1月21∼27日,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熱診室的診療量「處於低位」,相較於中國新年前約減少40%,較2022年12月23日峰值下降94%,27日,基層機構的普通門急診的診療量是203.6萬人次,較節前減少近3成,約為2022年12月29日普通門急診高峰值的44%。
米峰稱,農村仍然是當前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而中國農業農村部合作經濟指導司副司長毛德智說,農村疫情形勢「總體平穩」,沒有出現疫情上升的情況。
不過,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旗下的「Think Global Health」網站1月27日刊文指,在前往湖北省農村的沿途上看到很多用帳篷搭起的靈堂。
文章引述一位村民的話說,正非常忙著為村裡的家人和朋友準備葬禮,有許多農村老人因疫情在家中過世,連做法事的道士都忙不過來。
就在中共衛健委聲稱疫情已進入「低流行水平」時,世衛組織表示,COVID-19依舊維持全球最高的警戒級別,根據世衛聲明,總幹事譚德塞在會後表示:「同意委員會就COVID-19疫情提出的建議,決定這起事件依舊是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譚德塞表示,單週染疫死亡人數2022年10月降到1萬人以下,但12月初再度升高。1月中旬獲報的染疫死亡人數直逼4萬,其中超過半數來自中國,且中國真正的死亡病例「絕對還要高出許多」,法新社報道,世衛緊急委員會27日召開疫情爆發以來第14次會議,討論大流行是否仍應列在全球最高的警戒級別。
中共1月底公布許多數據,中疾控25日更新數據稱,從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19日,與新冠相關的在院死亡病例有72,596例,住院人數和重症患者數量比1月5日高點分別下降了85%和72%。然而,世衛組織在其每週更新的全球疫情形勢報告中,並沒有納入這兩項數據。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世衛沒有支持中共總體情況通報的數據。在26日公布的最新報告中,世衛把中國的死亡病例數據和其它新冠數據放在一個附件中,沒有獨立分析中國的情況。世界衛生組織發言人瑪格麗特‧哈里斯(Margaret Harris)對《華爾街日報》表示:「世界衛生組織需要逐週的數據,以便進行有意義的週度分析。」。
整個疫情期間,中共官方公布的疫情數據,備受外界質疑。著名水利專家王維洛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中共數據不透明,公布的數據和自己從親戚朋友那裡得到的數據差異比較大。
王維洛說:「自己了解到的是,生病的人很多,而且都是短期內發生的,突然之間大家都病了。不像西方,有一個傳播模式,傳播係數,都不一樣的,而且死亡人數肯定要比官方公布的多。家人的幾個好朋友最近死了,年紀比自己還小。家人的親戚朋友,死亡的數據很多,中共官方和大家知道的數據差得比較大。」。
王維洛表示,中共說第一個峰值過去了,也沒說第二個峰值怎麼到的,「如果研究一下這個峰值的話,把這個曲線往上一點兒的話,就會發現曲線的峰很尖了,在很短時間裡數漲得很高。」。
英國健康數據公司Airfinity的分析主管馬特‧林利(Matt Linley)博士說,中共的數據不包括醫院外的死亡人數,且對與疫情有關的死亡的定義過於狹窄。中方公布的數據對理解當前形勢通常沒有幫助,而且最近許多官方數據並不一致。
《華爾街日報》報道,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講座教授高本恩(Ben Cowling)估計,最近的感染人數最高達10億,且認為住院病例數和死亡病例數被低估了。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流行病學教授張作風認為,中國疫情會在官員聲稱的高峰期之後持續較長時間。中國新年前後國內遊激增,可能引發新一輪感染。張作風不信任中共官方數據,並且表示,目前很難用這些數據來估測任何事情。
中共國家衛健委專家曾光1月初在北京的一次會議上表示,這波疫情的發病高峰尚未過去,還會持續超過兩個月。曾光告訴《華爾街日報》,即使感染者和重症減少,但預計大多數老年患者需要兩個月以上的時間才能康復,許多人可能會再次感染,甚至死亡。
關於中國疫情狀況,醫院的繁忙程度,或許比中共官方的敘事更有說服力,與其它地方相比,廣州的醫院相對會好一些,但也爆滿。
廣州市民劉先生接受大紀元訪問時說,「過年前去過幾次醫院,醫院裡人滿為患,特別像三甲醫院、綜合醫院,沒有病房,患者睡在過道裡,醫生也很辛苦,認識的醫院院長朋友,過年沒有放假的,都是調休一天、兩天這樣子的。」。
劉先生有染疫後遺症,精神狀態不好,希望能咨詢醫生,但醫院門診爆滿,門診根本不接,也掛不上號。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夏松、駱亞採訪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45558)
責任編輯:wym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