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價買中國防疫材料 香港3年防疫「輸血」?
【新視角看新聞】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曾在1月29日發表網誌指出,疫情3年來,政府花費6,000多億元用於防疫抗疫,比整個廣東省高出逾3倍。有評論員認為,是「輸血給中國」。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曾於1月29日發表網誌指出,疫情3年來的經濟受疫情困擾,來自各項稅款及政府收費的財政收入都有減少,政府花費6,000多億元用於防疫抗疫及支援措施涉及財政支出;這兩項因素令2020及2021年度出現歷來最高2,000多億元財政赤字,2022及2023年度赤字預計也將達1,000多億元。資料顯示,香港疫情3年花費6,000億港元對抗疫情,比整個廣東省高出逾3倍。
有評論員認為,花費比廣東高出逾3倍是預料之內。香港防疫的材料,很多被中國供應商壟斷,同樣的東西香港給的價格是中國的8倍、10倍,可以說是「輸血給中國」。香港在1997年後,同中共的任何經濟相關的合作,沒有一樣是公平的。
亦有金融學者分析,香港防疫費用大,是因為國際化程度高;在疫苗、醫療設備上,香港都是進口。而兩地進行各種包括通關、通商,一體化發展的時候,香港資源被中國大陸所吸取,中國大陸成為香港的一個「吸血鬼」。
資料顯示,廣東省財政廳2月中向省人大提交審議的預算報告,在疫情防控開支上,3年來累計投入超過約1,703億港元;2022年全省一共用了約825億港元;2023年廣東衛生健康預算會用約2,433億港元。
政府資料顯示,香港政府在疫情這3年推出多項紓困措施,包括多輪抗疫基金、消費券、寬減公共費用等措施。
2022年2月港府的抗疫開支已達4,252億元。2022年2月政府推出第6輪270億元防疫抗疫基金措施,另外最高預算的2022「保就業計劃」達到430億元。
不少市民認為政府花巨額對抗疫情,自己卻未能真正得到幫助。網絡上有評論表示,如果將6,000億元分配予約741萬人口的全港市民,每人可分到約8萬港元。
政治評論員潘東凱(Gordon)接受YouTube節目「珍言真語」時認為,香港嚴厲的防疫政策影響經濟。外地來香港的人變少,香港本身創造的財富本來就不多,政府浪費了很多錢防疫,卻並沒有降低疫情的嚴重性,勞民傷財,所以香港入不敷支。
潘東凱表示,香港從1841年開埠以來,現在是最困難的時期,這是政權導向的。一般民眾賺不到錢,政府的稅收就好有限制。從林鄭月娥到現在的李家超,政府使錢,好像倒水一樣,好像簡約公屋卻有豪宅的價錢,時效不大,幫助解決住屋問題並不划算。
潘東凱認為,陳茂波這次公布的數據好難計算,但3倍於廣東是預料之內的。香港防疫的材料,包括口罩防護衣,很多材料都是中國大陸供應商壟斷的。同樣的東西,好像東江水,廣東附近地區也用東江水,但是香港給的價錢價格是中國大陸用戶的8倍、10倍。
這種價格可以說是「輸血給中國」。中國有很多不同利益集團,香港政府有內部建制派利益集團「分豬肉」,民建聯等這些組織貪污是出了名的。「從安心出行,到文具每一個環節,都有人收錢的。香港現在是一個好貪污的地方,無人監管。
潘東凱質問「香港在1997年以後同中共的任何經濟相關的合作,沒有一樣是公平的,全部是搶我們的錢,中共的做法不改變,我們香港怎麼復甦呢?」
金融學者司令對「自由亞洲電台」分析表示,香港防疫費用大,是因為國際化程度高,例如在疫苗、醫療設備上,香港都是進口,且質量及數量都比國內高,而廣東省只能用價格較低的國產疫苗。
司令認為,事件側面反映香港公共衛生政策制訂的透明度,以及經濟自由度都大不如前。以前香港立法會,特別是在1997年剛主權移交的幾年,公共財政高度透明化,公共財政預算報告會經過很多讀、審理,議員能充份討論,民眾高度知情。
但現在港府在行事風格、政策制訂上,好像越來越接近中國政府,行事獨斷專行,缺乏公眾的醞釀和溝通。
外界有評論質疑,香港政府財政「大出血」的一個原因是資金流向中國。司令指出,中國大陸、香港兩地進行各種包括通關、通商,一體化發展的時候,香港的資源只能被中國所吸取,中國成為香港的一個「吸血鬼」。有隱性的大量資金流向中國,持有中國大陸身份的人到香港,能享受很多醫療資源。
香港疫禁逐步解除後,各界關注恢復正常通關的時間表。行政長官李家超1月31日出席兔年首次行會前見記者,引述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表示,估計未來香港與中國的通關核酸檢測要求很快會有決定。
李家超又稱,有信心很快達成與中國全面通關,包括取消核酸檢測、增加口岸數目和取消人數安排。
國際通關方面,李家超指將考慮取消訪港客疫苗接種及快測要求,港府會率先組織代表團外訪,2月4日會率領代表團訪問沙烏地阿拉伯及阿聯酋,成員包括律政司副司長、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以及30多位高級代表團成員,分別來自商界、金融服務界、創新科技界等,以推廣貿易、投資及文化等領域的聯繫,爭取商機。
對於專家提出,就過去3年疫情獨立調查,李家超表示並不同意,指對抗疫情沒有公認最佳及標準的方案,李家超同意要總結經驗,認為勞福局和醫管局持續更新抗疫指引,才是較務實的做法。至於何時取消口罩令,李家超指出,要等候冬季流感高峰期完結後再做檢討。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林哲、陳愷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 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45676)
責任編輯:wym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