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和馮德萊恩訪華 專家析中共分化策略
【新視角看新聞】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和法國總統馬克龍5日起訪華。馮德萊恩訪華前發表定調歐中關係的言論讓中共跳腳,而中共對不同的歐洲國家之間也是採取分化的方式。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和法國總統馬克龍5日起訪華。馮德萊恩訪華前發表定調歐中關係的言論讓中共跳腳,而中共似乎也對馮德萊恩和馬克龍有所區別。專家認為,中共的大方向就是拉攏歐洲來制衡美國,同時對不同的歐洲國家之間也是採取分化的方式。至於中共以經濟利益拉攏,歐洲還在觀望。
在訪華前,馮德萊恩3月30日在歐洲政策中心與正受北京制裁的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等兩個智庫合辦的活動上,發表首個完整對華政策演說。馮德萊恩明言中共在俄軍侵烏的立場會決定歐中關係前景,又形容中共將「安全與控制」凌駕於自由市場和貿易開放,並明確尋求令國際秩序作出「以中國為中心」的改變。
馮德萊恩表示,即使歐盟不可能尋求跟中國脫鉤,也要致力於在外交和經濟方面「去風險化」。馮德萊恩還首次暗示,歐盟可能中止與中國達成歷史性貿易協議的談判。
馮德萊恩警告歐盟成員國必須改變與中共的關係,否則就有可能像澳洲一樣,成為受中共經濟脅迫的受害者。
英國金融時報FT中文網4月2日發表曹辛文章稱,馮德萊恩訪華前夕的講話是相當強硬的,尤其是將未來歐中關係的前景與中共在俄烏「衝突中的表現」掛鉤。馮德萊恩的強硬言論實際上是在為她訪華定調。
馮德萊恩人未到北京,歐中交鋒已經開始。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毛寧4月3日在提到馬克龍以及馮德萊恩訪華行程時,有些差異。對馬克龍用了三段,說習近平將同馬克龍會談,李強和趙樂際將分別會見馬克龍,馬克龍還將赴廣東省廣州市參觀訪問;對馮德萊恩只用了一段,且沒有提及哪個領導人和她會談。
台灣政治大學名譽教授丁樹范4月4日對大紀元分析說,中共的大方向就是要拉攏歐洲來制衡美國,它跟很多歐洲國家領導人會面,慫恿歐洲採取戰略上的自主,不要加入美國包圍中共的戰略,就是儘量拉攏歐洲來制衡美國。而對於不同的歐洲國家之間,中共也是採取一種分化的方式。
丁樹范解釋說,「不同的歐洲國家對中國的態度不一樣,比如說歐盟主席,馮德萊恩對中共看起來是比較強硬一點,其它像西班牙對中共沒有那麼大的戒心。因為每個國家的立場不一樣,所以被中共利用來進行一種分化,使得歐洲不能很團結地整體來應對中共。」
台灣輔仁大學外交與國際事務學程兼任副教授楊志恆,4月4日對大紀元表示,中共接待馬克龍和馮德萊恩是較難拿捏分寸的。因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馬克龍和馮德萊恩都批評普京,中共很難把他們定位是朋友還是敵人。
楊志恆說,德國總理和西班牙總理剛剛也訪問過中國,現在是法國,未來習近平應該會一個一個地分別邀請歐洲國家,個別邀請當然是想要分化。另外,亞洲的日本,外相林芳正也去中國訪問了,中共也要分化日本跟美國的關係。
楊志恆補充說,「中國希望歐盟要走自己的路,不要跟隨美國走。所以習近平的外交策略應該就是先分化歐盟歐洲國家,還有亞洲國家跟美國的關係,這是最主要的目的。至於歐盟的國家本身會不會被分化,還要再觀察一段時間。」
台灣國際關係學者、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楊永明4日對大紀元表示,馮德萊恩偏向站在美國的角度,對中共一些作為提出批判。
歐中經貿關係也將是馮德萊恩與馬克龍一起訪華需要討論的另一個重要議題。馬克龍訪華代表團成員包括來自法國公司的公司負責人,預計其中包括空中客車公司首席執行官紀堯姆‧福里。
雖然中歐關係中的摩擦與衝突不斷,北京迄今為止仍然是歐盟最大貿易夥伴之一。
在歐洲領導人訪華前,4月1日,京平綜合物流樞紐中歐班列抵達俄羅斯莫斯科州別雷拉斯特火車站。這是北京發出的首列直達歐洲的中歐班列,中歐班列2021年就有1.5萬班次,現在更延伸到莫斯科,應是上一次習近平訪問莫斯科的一個結果。
丁樹范對大紀元表示,自中共二十大直到最近兩會以後,中共一直強調會更開放等等,於是就把中歐班列擺在所謂更開放的計劃,以市場來拉攏歐洲,在經濟上造成對中共更依賴的狀況。同時用這種方式來平衡西方國家對中共的戒心或顧慮。
習近平和新任總理李強、常務副總理丁薛祥,近日都承諾會對外開放。但與此同時,主要因為體制問題,中國經濟前景並不被看好。
楊志恆認為,中共現在著緊要吸引外國企業家到中國大陸市場來,也鼓勵自己的民營企業發展,比如讓阿里巴巴的馬雲回國帶動民營企業。但不一定有效果。
「因為過去你曾經處罰過阿里巴巴,我想馬雲應該不會像過去那樣有動力、有衝勁、有創造力。至於對歐洲國家來講,他們也會觀察到中國大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挽救自己的經濟。外國的企業現在應該是處於觀望的期間。」
楊志恆說馮德萊恩與馬克龍訪華,就是對中國大陸再進一步觀察。
此外,在倍受批評的人權和台灣問題上,中共動輒以經濟手段報復他國。在維爾紐斯去年允許台北在其國家設立代表處後,中共抵制了立陶宛商品。
立陶宛前年已經宣布退出「17+1」合作機制(北京與中東歐17國領袖會晤的機制合作機制),並聲明說,跟北京合作「幾乎沒有帶來任何好處」,並敦促其它國家也一同退出。2022年8月11日,波羅的海國家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也已宣布退出「17+1」機制。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寧海鐘、駱亞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 (ID 46737)
責任編輯:T so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