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獲台灣晶片 意大利考慮退出一帶一路
【新視角看新聞】據彭博社報道表示,意大利工業部官員最近與台灣官員開會時,討論了加強半導體生產和出口合作的計劃。可能願意退出中共的「一帶一路」(BRI)倡議。
據彭博社報道表示,意大利工業部官員最近與台灣官員開會時,討論了加強半導體生產和出口合作的計劃。由於會談不公開,官員要求匿名。
這些官員表示,意大利可能會退出中共「一帶一路」倡議,此事必須由總理喬治婭‧梅洛尼(Giorgia Meloni)定奪,但她還沒有作出最後決定。
意大利是七國集團(G7)中唯一簽署了「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儘管這份備忘錄自2019年初前總理朱塞佩‧孔特(Giuseppe Conte)簽署以來,幾乎沒有實際影響,但在中國與歐美國家的關係日益緊張之際,它對北京當局具有高度象徵意義。除非意大利放棄,否則該協議將在2024年自動續簽。
意大利工業部拒絕回應彭博社的置評請求。
最近,意大利似乎有意加強與台灣的外交及經貿關係。台灣外交部幾天前宣布,準備在意大利新增「駐米蘭台北辦事處」。
意大利媒體指出,對意大利而言,允許台灣增設辦事處代表了對台灣的重要支持。台灣也正試圖通過類似措施加強國際支持,以應付中共。
早前4月有報道表示,意大利官員正研究如何削弱倍耐力(Pirelli)最大股東中國中化集團的影響力。
在與北京的緊張關係日益加劇的情況下,確保半導體供應對於歐盟、美國來說至關重要,得以減少供應鏈中斷的風險。
路透社4月5日報道稱,《歐盟晶片法案》受到業界人士的歡迎,他們說這將帶來製造能力、技能和研發方面的改進。
歐盟機構也達成協議,準備通過《歐盟晶片法案》。這項價值430億歐元(約470億美元)的半導體投資計劃,目的是大幅提高當地晶片產量,並為歐盟國家引入先進的製造工藝。此舉有望加強歐洲的半導體供應鏈,避免汽車等重要產業出現晶片短缺的狀況。
4月18日,歐洲議會、歐盟理事會和歐盟委員會三大機構對《歐盟晶片法案》內容達成共識,距正式通過實施只差一步之遙。
這項被稱作《歐盟晶片法案》(The EU Chips Act)的半導體產業計劃,是歐盟委員會2022年提出的,旨在依循類似《美國晶片法案》(the CHIPS for America Act)的方式,提高歐盟半導體生產,目標在2030年讓歐盟晶片產量的全球份額翻倍,達到20%。
歐盟內部市場專員布雷頓(Thierry Breton)在推特上說:「在去除地緣政治風險的背景下,歐洲正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通過掌握最先進的半導體,歐盟將成為未來市場中的工業強國。」
瑞典能源、商業和工業大臣兼副首相埃芭•布施(Ebba Busch)表示,晶片法案「能確保歐盟在動盪時期擁有適應力」。
現今,全球晶片中只有約10%是在歐盟生產的。同時,歐盟的汽車、IT和電信業的大部份晶片都是在歐洲之外製造的,這給愛立信(Ericsson)、福士汽車(Volkswagen)和諾基亞(Nokia)等公司帶來了挑戰。
歐盟特別關注的一點是,所有先進的處理器,包括歐洲最強大超級電腦LUMI的處理器,都是在美國、台灣或韓國製造。《歐洲晶片法案》旨在吸引具有領先工藝技術的晶片製造商在歐洲設廠。
據路透社報道表示,能從歐盟獲得資金的不只是領先的生產商,該計劃已將補助範圍擴大到整個價值鏈,成熟的晶片生產和研開中心都能受益。
一位歐盟官員對路透社指出,從2022年宣布晶片補貼計劃以來,歐盟已吸引了超過1,000億歐元的公共和私人投資。
到目前為止,所有主要的晶片生產國,包括台灣、韓國、日本和美國,都已經立法制定了他們的半導體資助法,或者即將通過這些法律。因此,歐盟要追上市場領導者並不容易。
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技術專家特里奥洛(Paul Triolo)表示,與美國一樣,歐盟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有多少支持該行業的供應鏈可轉移到歐盟,這麼做的成本是多少。
在過去的一年裡,歐盟成員國已開始努力吸引領先的半導體製造商。美國晶片製造商英特爾已在歐洲大規模投產,在愛爾蘭工廠使用其最先進的生產節點,並在德國興建一座先進半導體晶圓廠,生產其最先進的處理器。
英特爾歐洲政府事務副總裁布吉華(Hendrik Bourgeois)對這一協議表示歡迎,他說,這表明歐盟「認真地想確保未來的繁榮」。
荷蘭計算機晶片製造商恩智浦半導體的總裁4月19日對通過的《歐盟晶片法案》表示讚賞,同時希望歐洲和美國能夠在相關問題上同步進行,相互補充。
荷蘭恩智浦半導體(NXP Semiconductors)總裁庫爾特‧西弗斯(Kurt Sievers)表示,歐盟晶片法案推出為該公司指明了方向。
西弗斯在彭博社新經濟會議上稱,他認為對他們行業來說,有時感到棘手的是,似乎沒有一個明確的路線圖來說明未來的預期。
恩智浦約38%的銷售額來自中國製造商,其中約有一半被加工後再出口給西方買家。
西弗斯認為,如果美國晶片法案和歐洲晶片法案在支持內容方面能夠保持同步,從而形成互補,那就太好了。
美國晶片法案向晶片製造商提供了500多億美元的補貼。
歐盟委員會最初只提議資助尖端晶片廠,但歐盟政府和立法者已經擴大了範圍,以涵蓋整個價值鏈,包括舊晶片和研究與設計設施。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陳霆、李言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 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47036)
責任編輯:wym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