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東盟「被宣傳」? 中共:3月出口超預期
【新視角看新聞】中國發布3月對東盟進出口超預期。專業機構卻對東盟自身需求是否如此大,表示懷疑。產業鏈的外遷,也使中國的上游搖身變成出口。有評論員認為,中共是在搞政治宣傳。
中國發布3月出口超預期,其中,「對東盟進出口增長較快」。專業機構對東盟自身需求是否如此大,表示懷疑。另外,產業鏈的外遷,也使中國的上游產業搖身變成出口。更有評論人士認為,中共是藉此在搞政治宣傳。
中共統計局於4月18日記者會上宣稱,中國「不會出現通縮」,但在3月份出口意外超預期。
根據中共海關總署於4月13日發表3月份進出口數據顯示,中國3月份的出口總值以美元計為3,155.9億美元,同比增長14.8%;進口總值為2,274億美元,同比下降1.4%。以美元計,中國對東盟1至2月出口的同比增幅為9.0%,一季度出口的同比增幅為18.6%,即3月增幅更高,拉動季度增幅到兩位數。
因此,中共官方對第一季度出口總結得到的特點之一,是「對東盟進出口增長較快」。
中共官媒「經濟觀察網」4月18日則提出相關報道:中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指出,第一季度出口數據起伏波動比較大,不能因為一個月出口數據好轉,就可以忽略「穩出口」的難度。
在張立群之前,已有證券財經機構於3月份出口數據公布的次日,也就是4月14日提出質疑,以便「為還原貿易實際情況做部份參考」。
興業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於4月14日發表了《來自他國貿易數據的觀察:四問3月出口》(以下簡稱《四問》)。《四問》的前兩問都和東盟有關,分別是「東盟自身的需求到底有多強?」「是否有繞道東盟出口?」其它兩問是「季節性(中國新年)效應有多強?」及「後續什麼時間我們能看到更多其它國家的貿易數據?」
東盟3月的製造業PMI為51,比2月環比收縮了0.5;同時,東盟6國的進口在1月至2月都是同比負增長。因此興業證券得出的結論是,東盟從中國進口的數據,可能誇大了東盟經濟的韌性。
就中國3月出口數據看似「回暖」,日本政經評論員區鍇4月17日對大紀元表示,首先要了解中共的經濟數據向來有「穩預期」的作用,現在這個數字也是這種作用,強調對東盟出口增加無非是個政治宣傳,顯示中共「離開美國,也能活下去」。
雖然《四問》認為目前中國繞道東盟向美歐出口目前還不明顯,但中國從歐美流失的訂單部份轉到了東南亞國家,以及中國的企業為獲歐美訂單和避開關稅而向東南亞轉移生產線都屬既成事實。
中國首批首架「出海」搶訂單的商務往返包機,由浙江寧波市政府於2022年7月10日組織,目的地是歐洲。寧波市的首批第二架包機安排在2022年7月21日,目的地是意大利米蘭。截至2022年12月,寧波市已安排組團263個。
浙江官方傳媒「杭州網」2022年12月把出海搶訂單的外貿團稱為「浙江軍團」,並報道嘉興雲翔針織有限公司外貿部經理朱宇坦言,這三年疫情期間,東南亞國家搶了包括雲翔針織在內的嘉興紡織企業不少訂單。
除寧波外,浙江嘉興市、以及江蘇、四川、廣東、福建、湖南、山東和海南等都在2022年組團包機「出海」搶訂單。「出海」搶訂單所反映出的是,外貿企業缺工可做,進而也影響到上下游的企業,中國工人找工作自然更難了。
區鍇分析,原來在中國的訂單去了東南亞,東盟自然也需要從中國進口零件,這在供應鏈轉移的過程中並不罕見;因此才導致中國雖然對東盟出口增加,但中國工人卻更難找工作的現象。區鍇認為,這樣的現象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因為整個產業鏈的轉移,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中共地方政府在2023年持續支持企業出海搶訂單。江蘇省政府官網4月3日刊文稱,2023年以來,「全省企業掀起出海『搶訂單』熱潮」。江蘇是中國製造業強省,製造業規模多年保持中國第一。
陝西省、上海黃浦區、山東青島、廣東中山市等地,在2023年都先後推出了類似鼓勵企業出海搶訂單的財務補貼政策。
《四問》認為,由於2023年的中國新年時間偏早,可能導致部份訂單從1月至2月推後到3月。
就季節效應,申萬宏源證券有限公司的分析團隊提供了量化的資料:「3月中國新年調整後的出口增長,較2月單月大幅回升28個百分點,其中10個百分點來自由生產填補了2022年第四季度缺口所形成的支撐,剩餘貢獻來自低基數,而非外需。」
東盟目前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與東盟2023第一季度的進出口規模,佔中國進出口總值的15.8%。中共海關總署1月中旬公布訊息稱,通過鐵路運輸出口東盟的規模在2022年增長了197.6%,遠遠高於水路26.7%和航空運輸規模15.5%的增幅。去年東盟出口越來越依賴鐵路運輸,或許是中國港口冷清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來自歐美的需求少了。
就中國未來的出口情況,區鍇認為,中國出口走低的態勢肯定是不會變,在疫情期間,中共表現出極端流氓和不負責任的行為後,中國的兩大貿易夥伴,尤其是作為最大外匯來源的美國,現在已經開始劃定和中國的『安全邊界』。
另一方面,作為投資者,面對一個風險極度不確定的地方,也沒有必要再進行更多的投資,更沒有必要對這樣的地方有信心。沒有這些投資,中國出口走低的趨勢肯定是不會變。
有朝一日,中國引以為傲的所謂『世界工廠』的名號,也將會不復存在。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李思齊、王佳宜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 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47075)
責任編輯:wym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