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美國多次制裁 海康威視創最差業績
【新視角看新聞】海康威視是有中共軍方背景的企業,美國將其制裁後,海康威視出現了成立21年來的最差業績。分析人士認為,這將影響180多個使用海康威視產品的國家和地區。
中國監控設備龍頭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均下跌。海康威視具是有中共軍方背景的企業,分析人士認為,美國對中國科技公司的制裁所產生的影響超過了很多人的預計。
海康威視(002415.SZ)4月21日的收盤價跌至39.72元(人民幣,下同),比4月14日的收盤價44.56元下跌約11%。
4月15日,海康威視公布「2023年第一季度報告」和「2022年年度報告」等系列公告。董事會在「2022年年度報告」中致股東的第一句話是:「2022年,是公司成立的第21年,是公司成立以來第一次出現利潤負增長。」
海康威視的全稱是杭州海康威視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HIKVISION),當下的業績表現也是2010年上市以來最差。
2022年全年,海康威視的營收為831.66億元,同比增長2.14%,但淨利潤下跌23.59%。海康威視2023年第一季度出現營收同比下滑1.9%、歸母淨利潤同比下跌20.7%的「營收淨利雙降」現象。
在淨利潤上,海康威視已連續下跌四個季度,即從2022年第二季度開始淨利潤增長由正轉負,當時的跌幅為19.40%。
2022年5月,媒體披露美國財政部海外資產管理辦公室(OFAC)擬將海康威視列入特別指定國民和被禁止人員名單(Specially Designated Nationals and Blocked Persons,簡稱SDN清單),這將影響一百八十多個使用海康威視產品的國家和地區。
日本高科技公司社長德森翔(Sho Tokumori)4月22日向大紀元表示,美國對中國科技公司的制裁所產生的影響,比很多人預計的要大得多。
德森翔分析指出,美國在晶片材料等供應鏈端的制裁,限制了科技公司的產能。更深遠的影響是,正因為美國的制裁,才讓歐美的各大科技公司切實認識到與中國科技公司合作的風險。
像海康威視這樣的公司還面臨國內業務飽和、利潤低和匯款慢的問題,一旦海外業務急劇下滑,利潤出現負增長也是可以預計的結果了。
海康威視2022年年度報告摘要顯示,海康威視排名頭前10的股東中有四名是國有法人:中電海康集團有限公司(持股比例36.09%)、中電科投資控有限公司(2.46%)、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二研究所(1.92%)和中央匯金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0.69%)。
其中,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二研究所(五十二所)是具有中共軍方背景的國家一類研究所,創建於1962年,先後組建了海康集團、海康威視等控股、參股公司。據中國「百度」網的講解,五十二所「積極做專、做細、做精軍工產業」,要做「國防科技領域的專業技術領先者和重要的軍品供應商」。
持股比例排名第二的是境外持股人龔虹嘉(10.21%)。龔虹嘉是香港永久居民,也是中國最早一批的天使投資人之一,創辦海康威視時,他的大學同班同學陳宗年與胡揚忠在五十二所工作。
五十二所利用早期研究的數字視頻壓縮板技術,脫編28名工程師,成立了海康威視。龔虹嘉出資245萬元,持股49%,其餘為國資持股。
陳宗年曾擔任過五十二所所長助理、副所長和所長,現任中電海康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海康威視的董事長。胡揚忠則是五十二所的工程師,從2021年12月起擔任海康威視的董事、總經理。
由於海康威視為中共提供大量監控設備用於鎮壓新疆維吾爾等少數民族,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於2019年10月將海康威視列入實體清單(Entity List),即需要獲得BIS的許可證才可以購買美國的產品、技術與服務。
但實體清單無法限制向美國出口,美國國防部於2020年6月將海康威視、華為等20家中國科技企業與機構列入「中共軍方擁有、控制或有聯繫」的公司清單。
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於2021年3月認定,海康威視、華為等5家科技企業威脅美國的國家安全。同年6月,海康威視被OFAC列入中國涉軍企業名單,禁止美國人參與相關的證券交易,包括為此類證券提供投資敞口的證券,即美國人不得投資中國涉軍企業。OFAC網站顯示,給相關投資人撤職設定的最後期限為2022年6月3日。
在美國逐步收緊的制裁下,海康威視在2022年的股價一度跌幅超過40%,被業內人士形容為「跌跌不休」。海康威視因此於2022年9月15日決定啟動首次大規模的回購計劃。2022年10月12日,海康威視發表「關於首次回購公司股份的公告」,公布回購總額在20億元和25億元之間。
中國財經信息服務平台「藍鯨財經」對海康威視回購護盤的評價是:「市值一年蒸發3000億元,超過20億元回購護盤無力。」
除了被美國制裁外,海康威視還面臨國內市場的競爭壓力。目前不只以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為代表的互聯網科技公司在跨界進入中國的物聯網領域,人工智能企業和以華為、小米為代表的「軟硬件」企業也從不同場景切入,分食市場份額。
德森分析稱,中國的安防市場雖然總量看起來很大,卻是由成千上萬小案件積累起來的。每個小案件具體情況不同,也就不能用一套解決方案對付,需要針對每個案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這就給海康威視的競爭者提供了機會。反過來,海康威視為了保住市場只能進一步壓縮自己的利潤率,放寬客戶的回款時間,使自己的處境更加艱難。
海康威視在「2022年年度報告摘要」中也提到了智能物聯的發展特點:「智能物聯的發展,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仍然由用戶的個性化需求驅動。」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李思齊、王佳宜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 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47126)
責任編輯:wym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