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香港公共圖書館 新增書量不達標 與維護國家安全有關

【新視角看新聞】《港區國安法》陰霾下,香港公共圖書館除了下架多本書籍和館藏,其館藏新增量亦不達標,遭審計署詬病。學者表示,這種現象明確反映香港社會的思想也在萎縮。

《港區國安法》陰霾下,香港公共圖書館除了下架多本書籍和館藏,其館藏新增量亦不達標,遭審計署詬病。管理公共圖書館的康文署指同「出版界近年愈見萎縮」與「維護國家安全」有關。

數據顯示,在香港實施國安法的2020至2021年度起,公共圖書館中文成人館藏資料的新增數量,與館藏發展計劃中所訂的數量差距擴大。

審計署4月26日發表最新的《審計署署長第八十號報告書》中,提到香港公共圖書館館藏增量連續幾年不達標,其中以中文成人館藏情況最嚴重,2021至2022年度的新增圖書館資料的累計數量,只達館藏發展計劃所訂的新增圖書館資料所需數量的72%。

康文署解釋,以市場供應而言,受之前疫情的負面影響,出版界近年愈見萎縮,例如因書展停辦或規模縮小,令新書發布量減少,其中「中文書籍所受影響尤為顯著」,包括中港台出版的書籍。

康文署另一解釋,直指「為維護國家安全,揀選圖書館資料需要更多時間,而可供採購的合適書目亦減少」。

就國安方面,康文署亦回應審計署建議,加強檢視圖書館資料的工作,以維護國家安全,表示「同意採取行動以維護國家安全實為重中之重」,又指會檢視圖書館書籍以維護國家安全,屬持續進行的工作,並已完成檢視「顯然不利於國家安全的圖書館書籍」,並已將之從館藏中移除。

當公共圖書館收到公眾投訴,指有書籍涉嫌違反《港區國安法》時,會先暫停有關書籍的服務,並檢視其內容。如發現書籍不利於國家安全,即會註銷並永久從圖書館館藏中移除。

在台港人成立的「一八四一出版社」總編輯孔德維4月28日向大紀元表示,反駁康文署聲稱疫情令出版界近年愈見萎縮、新書發表量減少的說法。

孔德維認為香港出版業界過去數年都很蓬勃,稱按他的了解,獨立小型的出版社愈來愈多,例如有人出版《圖解香港燒賣》、香港航空發展等「以往不會有的書」。

歷史學者楊穎宇表示,疫情只是當局一個方便的藉口,大眾都知道出版界的萎縮,主要是由於政治打壓,而國安法下的香港,出版自由已進入寒冬。他舉例,「山道圖書」等有理念的獨立出版社受到打壓,被拒參加香港書展,連自行辦「香港人書展」亦遭打壓而不能成事。

目前香港並無公開的「禁書名單」或法例禁止的「禁書」,但康文署的員工或認為,買少兩本比較好,買多些兒童書、愛情小說,或買多兩本金庸武俠小說算了,無須為兩萬多元薪資冒生命危險。

孔德維認為,事件反映香港社會目前不同的政府部門、民間團體等,都儘量就「如何維護國家安全」交出KPI關鍵績效指標,是在香港的人無法抵抗的「主旋律」——目前香港社會無清晰的「紅線」,大家都要嘗試表達自己的立場,「保障自身安全」。

楊穎宇認為,出版是思想的表達和傳播,出版業萎縮、公共圖書館採購不達標,明確反映香港社會的思想也在萎縮,香港人不能自由思想,思想也不能忠實記錄下來,令政府可以購買或願意購買的書籍大幅減少。

楊穎宇又分析,對於依靠圖書館作為資訊來源的人來說,所接收的資訊便會轉趨單一,中港因而同化,傳統普世價值式微,香港的獨特性消失,會「變成一個普通的中國城市」。

楊穎宇指出,近日不少人在網上哀悼2023年最後一屆的文憑試通識科,「很大程度上也是哀悼香港人的思想獨立、出版自由,在大步邁向只能唱好現政權的公社科前,懷緬曾經擁有過的光輝歲月」。

不過孔德維則認為,公共圖書館館藏增量不達標,對市民影響不大,除非香港實施網禁,納入中國的防火牆中,否則當局不能控制資訊。

總體而言,孔德維對香港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感到悲觀。孔德維指出,公共圖書館對教育、社區文化、文化傳承很重要,但目前的情況是「政府是令它死快點而已」。

楊穎宇也對香港出版業和公共圖書館的前景感到悲觀,畢竟,沒有人會想做下一個銅鑼灣書店林榮基或八旗出版社富察。

楊穎宇又指出「開心香港」活動於4月29日,重映黃百鳴兩套電影《家有囍事》和《花田囍事》,「雖然主題呼應『開心』,但也象徵著電影業開始『炒冷飯』」,認為出版業和公共圖書館也一樣,不容許思想衝擊,就沒有新書,便只能原地踏步。

台灣八旗文化總編輯富察李延賀3月赴中國大陸探親後失蹤,疑遭中共國保拘捕,被形容是2015年銅鑼灣書店事件翻版,當時林榮基等書店的股東及員工被中共擄走。

談到香港的出版環境,孔德維表示近月前港督彭定康的回憶錄《香港日記》(The Hong Kong Diaries)中文版在台灣出版,一八四一出版社亦將出版其2017年的回憶錄《First Confession》(首次自白)中文版。

孔德維反問說:「在正常情況下,一個最後港督的回憶錄,又怎會輪到台灣的出版社去出?」相信香港的出版同業會有經濟以外的考慮因素,於是只能在台灣出版。

孔德維認為,在當局收緊自由的環境下,香港人在圖書、出版方面可以做的事很有限,香港公民社會的力量目前無處發揮。而在如此環境下仍然有人做文化事業,他非常欣賞仍然營運的獨立、小型書店,出版的同業,因為賣書不是會發達的事業。

孔德維呼籲,香港市民要給錢支持,如果無社會支持,做這些事情的人就會愈來愈少,真正的死亡才會到來。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張瑛瑜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 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47191)

責任編輯:T so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