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新訂反間諜法下 港留學生憂暑假返鄉

【新視角看新聞】中共新修訂的《反間諜法》將擴大間諜行為的定義,這使海外青年面臨新的風險。許多中港留學生表示,將刪除手機上的資料,以免回國後遭到拘留。

中共新修訂的《反間諜法》將擴大間諜行為的定義,這使海外青年面臨新的風險。許多中港留學生表示,他們正小心翼翼地刪除手機上的資料,以免暑假回國後遭到當局拘留,再也無法出國。

據《日經亞洲》報道,在美國學習國際事務的李姓留學生表示,在返回中國前,他將清除手機上照片、影片和群組聊天記錄,以及所有可能引起中共當局注意的內容。

李先生說,「大家的共識是⋯⋯不要留下記錄。」三年前他最後一次返鄉時沒有這麼擔心,但他跟許多留學生一樣,越來越擔心在美國的言論與行為,會在國內帶來負面影響。

李先生承認,中共當局可能缺乏資源篩查每個出國留學的人。但「現在是一個敏感時期。」

根據7月生效的新修《反間諜法》,中共大大擴展了其認定的間諜活動範圍。美駐華大使伯恩斯(Nicholas Burns)擔心,普通的商業活動,如投資前的盡職調查,可能觸犯新法。伯恩斯還警告,研究人員、記者都可能會受到影響。

最近,一名香港旅日學生返港換證時被捕。這名女子被指控,在日本期間於網上散布「港獨」信息,觸犯《香港國安法》而被捕。

李姓留學生的香港籍同學陳小姐,也對暑假返鄉有所顧慮,並且已經刪除了2019年以來的一切資料。

2019年,香港爆發大規模示威活動,抗議中共收緊控制,提出一項允許向大陸引渡的《送中條例》。此後,中共在香港實施了《國家安全法》,許多參與抗議活動的學生被拘留。

陳、李兩人特別關注Telegram這款通訊App,現在是中俄異見人士最常用的平台之一,目前已被北京歸類為非常危險的應用程序。

即使是在美國學習,言論自由是憲法保障的權利,學生們也覺得他們需注意監視,尤其來自他們的同儕。

李先生說,有傳言說,在許多美國大學的中國留學生組織,在事件發生時,會向中共大使館發送名單。「雖然沒有鐵證,但我們都相信這一點。」

陳小姐也說:「例如當我們去華府的一些政治集會,我們還是會戴上口罩等,因為我們看到有人用相機拍照。」

兩位學生都感覺到,這些留學生組織的成員,只是中國學生中的少數,但他們與中共大使館有密切聯繫。

陳小姐說,「他們的手法是不設紅線」,「只是隨機挑選一些人威脅我們。」

兩人都認為,這樣的結果是學生自我審查,讓中共能以較少的資源保持嚴格控制。

陳小姐說,未來不打算回到香港定居。一位在香港讀大學的朋友說,「班上的20名學生中,有19人選擇出國」。

李先生說,他年輕時曾想成為一名外交官或進入公共服務部門,但他在美國學習後,價值觀發生了轉變。

李先生說,「我過去確實有一種幻想,認為你可以進入他們中共當局的機構,從內部進行改變,用一種漸進的方法來改革」,「但漸漸地,我發現這只是幻想。」

另一方面,由丹麥藝術家高志活(Jens Galschiøt)創作的雕塑「國殤之柱」(Pillar of Shame)5月5日被警方國安處在元朗區撿走,聲稱與「煽動他人顛覆國家政權罪」案件有關。

「國殤之柱」雕塑刻有身軀扭曲和面容痛苦的人像,紀念不同屠殺事件的死難者,同一系列的作品共有6座,遍布在意大利羅馬、墨西哥墨西哥城、巴西巴西利亞、丹麥哥本哈根與德國柏林。

2023年5月5日早上,警方國安處持法庭手令突然在元朗區檢走國殤之柱。曾協助高志活展示雕塑複製品的捷克港人團體「我地(Ngo Dei)」發聲明譴責警方行動,並在網上發起聯署行動。

「我地」在聲明中形容,警方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為藉口沒收象徵民主和人權的國殤之柱,令人深感不安;批評警方不僅侵犯藝術自由,也是對天安門屠殺受害者的記憶和遺產的攻擊。該團體呼籲香港政府尊重藝術自由,立即將國殤之柱歸還,亦敦促國際社會共同譴責這種明目張膽的侵犯人權和創作自由的行為,並向香港政府施壓以保護香港市民的權利和自由。

香港保安局5月6日發聲明,承認檢取一件與一宗涉及《國安法》「煽動他人顛覆國家政權罪」的案件的有關證物,又「強烈譴責有組織對警方行動作出嚴重失實指控」。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在出席電台節目後見記者,表示有關案件涉及法律程序,不方便談論詳情,並否認行動與鄰近六四有關。

高志活5月5日在接受《自由亞洲電台》訪問時形容事件瘋狂和離譜,其作品於香港主權移交後已豎立於港大20多年,不認為港府可依據國安法移動雕塑。他批評中共和香港政府政治打壓,藉詞「綁架」國殤之柱,侵犯他的個人財產;他認為藝術象徵的語言是無法被摧毀,愈受打壓只會變得更強大,令國殤之柱和關於六四屠殺的討論,會比目前更多。

學者鍾劍華5月7日在「時代公民教育平台」YouTube頻道上表示,政府口中的「國家安全」是「偽命題」和「藉口」,已經成為了「癌細胞」,侵蝕其它正常細胞,最終只會「玩死香港」。鍾劍華懷疑國安警因為六四臨近或鄒幸彤獲頒「光州人權獎」而有所行動,並質疑政權是否比雞蛋更脆弱。

歷史學者、考評局前經理楊穎宇在同一節目中憶述,曾有學生在文憑試校本評核中,探討六四燭光悼念集會作為香港本土文化。他批評港府摧毀悼念文化,是非常極權的做法,但海外港人仍會舉辦六四集會,悼念活動將生生不息。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陳霆、理爾、林一山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47339)

責任編輯:wym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