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蘇丹衝突 打擊中共對非貸款戰略

【新視角看新聞】蘇丹衝突危及該國的還債能力,使得中共向蘇丹提供的50多億美元按揭貸款面臨進一步風險。這給中國與非洲的金融接觸戰略帶來了新的打擊及債務違約的衝擊。

蘇丹衝突危及該國的還債能力,使得中共向蘇丹提供的50多億美元按揭貸款面臨進一步風險。這給中國與非洲的金融接觸戰略帶來了新的打擊,此前中共在整個非洲大陸已經遭遇一系列債務違約的衝擊。

《金融時報》報道表示,根據美國威廉與瑪麗學院(William and Mary college)AidData實驗室的數據,蘇丹一直是中共在非洲大陸融資的重要接收國。北京是非洲大陸最大的雙邊按揭貸款方。

4月爆發的蘇丹政府軍與準軍事組織「快速支援部隊」(RSF)之間的權力爭奪戰,已經使數十萬蘇丹人流離失所。《金融時報》稱,這使得中共在非洲之角的戰略目標遭遇挫折,北京一直試圖在該地通過資助基礎設施來增強其影響力。

根據蘇丹中央銀行的文件,到2022年初,蘇丹欠中國的未償債務為51.2億美元。但分析人士表示,這個數字不包括蘇丹和中國的石油預付款安排。這一安排實際上就是蘇丹使用石油來償還對中國實體的債務。

此類石油還按揭貸款的未償還總額尚不清楚,但可能會使蘇丹實際欠中國的債務總額再增加數十億美元。根據2020年的新聞報道表示,時任蘇丹能源和礦產部副部長哈米德‧蘇萊曼(Hamid Suleiman)稱,蘇丹國有石油集團Sudapet仍欠中國國有石油公司中石油(CNPC)25億美元。

AidData執行董事布拉德利‧帕克斯(Bradley Parks)表示,截至2020年的10年間,中共國有實體總計提供給蘇丹價值155億美元的按揭貸款。AidData數據顯示,在同一段時期,這些中共實體也向南蘇丹提供47億美元的按揭貸款。南蘇丹於2011年從蘇丹分離出來。

分析人士認為,蘇丹衝突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支持的改革計劃偏離了軌道,並進一步危及蘇丹償還包括中國在內的眾多債權人的能力。

IMF的數據顯示,蘇丹的外債大部份都處於拖欠狀態,包括欠中國實體的外債。帕克斯說,蘇丹的逾期未還債務和向外部債權人支付的滯納金,佔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40%以上。

中共在蘇丹的債務困境同樣出現在非洲的大部份地區,中共國有放款機構正在非洲遭受一系列債務違約的打擊。

根據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共國有實體向非洲提供的按揭貸款總額中近80%是提供給陷入財務困境的國家。

贊比亞已經債務違約,而安哥拉、埃塞俄比亞和肯尼亞等中國資金的主要借款國都在苦於履行外債義務。

席捲非洲的債務問題主要是由於新冠病毒大流行和俄烏戰後全球利率急劇上升造成的。再加上疲軟的國內貨幣和一系列當地因素,使多個國家在掙扎著償還債務的過程中走向違約。

倫敦智庫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最近的一份報告指出,「到2023年,整體情況可能會加惡,並限制許多非洲國家籌集必要資金,以為其人民提供更廣泛的社會改善和應付氣候變化的能力。」

中共如何應付更多的債務違約,仍有待觀察。2022年8月,時任中共外長的王毅宣布,免除非洲17個國家共23筆對華無息按揭貸款債務,被網民罵翻。

有網民說:「非洲兄弟的1450億美金就算了!韭菜的按揭貸款一分錢都不能少!寧與友邦,不與家奴!」還有網民說,「大撒幣,都是中國人民的血汗錢!!!」

近期,根據投資數據顯示,中共「一帶一路」倡議(BRI)已從大型基礎設施項目,轉移到了IT和生物技術等資本密集度較低的領域。

這可能意味著,「一帶一路」成為了中共的金融重擔。利用該倡議的轉向,中共企圖以更少的資金,進行著更隱晦的技術滲透。

近年來,西方國家多次指控,中共援助實際上是「債務陷阱」,可能讓開發中國家背負難以償還的債務,進而強迫該國在經濟或是政治上讓步,或接管港口等基礎設施的權利。然而,這種情況可能正發生改變。

據《日經亞洲》報道表示,該報統計了英國《金融時報》fDi Markets資料庫裡、外國直接投資監測系統的中國新「綠地」投資項目後發現,在2022年,資訊技術、通信和電子元件方面的投資總額為176億美元,是2013年啟動「一帶一路」倡議時的6倍。

《日經亞洲》指出,在資訊技術等領域的投資成本較低。每個化石燃料項目平均投資7.6億美元,採礦業為1.6億美元。另一方面,生物技術,每個項目只需要6,000萬美元,IT服務只需要2,000萬美元。

儘管中共「一帶一路」已經為全球基礎設施提供了約1萬億美元的資金。然而,近年來這也日益成為中共的金融重擔。

5月稍早,經濟研究公司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統計,從2020年到2023年3月底,中國機構向世界各地公路、鐵路、港口、機場和其他基礎設施提供的BRI貸款中,有785億美元的借款無法收回。

這個金額是過往同期的4倍多。據榮鼎集團此前的統計,在2017年至2019年底的3年間,BRI有170億美元的借款變成壞帳。

過去10年裡,中共通過「一帶一路」擴大全球影響力,向亞非歐國家提供巨額按揭貸款,使許多國家掉進債務陷阱。然而,隨著難以求償的情況不斷增加,許多專家認為,中共近年來為了「救自己的銀行」,又加緊向這些國家提供緊急紓困貸款。

據世界銀行、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AidData和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人員撰寫的一份報告,在2019年至2021年底,這種紓困貸款的總值達到1,040億美元。

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報告作者之一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對路透社表示,北京最終是想救自己的銀行,這就是為何它進入了國際紓困按揭貸款高風險業務。

「卡內基中國」(Carnegie China)非駐所學者龔雪(Xue Gong)向《金融時報》預測,隨著中共當局聚焦發展本土技術,以及國內公共資金不足,用於BRI的資金將會減少。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張婷、陳霆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 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47383)

責任編輯:T so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