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淨園財經】港股赤化 國企大增? 小心掉陷阱

【新視角看新聞】2023年以來,中國國企在香港股市中出現大增,這讓不少人覺得押注國企會是一個不錯的賺錢模式。可是,短暫的大增之後會不會出現大跌,讓人掉入國企的「陷阱」呢?

以下節目內容,取材自《淨園財經》節目,於大紀元新聞網發表。

2023年以來,中國國企在香港股市中出現大增,這讓不少人覺得押注國企會是一個不錯的賺錢模式。可是,短暫的大增之後會不會出現大跌,讓人掉入國企的「陷阱」呢?

曾經把股民套牢的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今年以來在香港上市的股票從1月3日的每股3.6港幣上升到5月5日的每股5.27港幣,已經上揚了46%。中國移動有限公司和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今年以來在香港上市的股票也分別增加了約30%和38%。

有分析師認為,國企股價上揚是因為市場押注中共國企改革的成效,也有分析師認為,國企的發展戰略和中國國家層面發展目標相契合,並且很多國企在國家戰略性行業中佔據相當可觀的市場份額。

但是,在《淨園財經》看來,這都不是根本原因。為什麼這麼說呢?一是中共早在2015年就提出要加深國有企業改革,之後「國企改革」這一概念被不停地提出。

比如2020年,中共提出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3年3月,中共又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深國資國企改革。雖然近年來黨媒常常聲稱改革具有成效,但外界看到的卻是不停地有國企走向財務困境。

二是,國企的發展戰略和中國國家層面發展目標相契合以及具有可觀的市場份額並不是今年國企才具備的特質。

對此,中共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那就是「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這個概念是在2022年11月21日,由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首次提出。2023年在證監會系統工作會議上,易會滿再次提及「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以引導資本市場的資源流向國企。

中國的股市本質上來講是一個政策市,政府政策引導了資金的流向。「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概念讓國企在A股走高。

同時,在香港市場上,來自中國大陸的資金,尤其是大陸國有金融機構的資金,越來越多地流入香港市場,並對市場產生不小的影響。

2022年中國大陸資金基本上每個月都呈現出淨流入的形勢,而海外主動資金在2022年基本上呈現出淨流出的形勢。例如,美國最富盛名的投資人巴菲特,也在不斷拋售在香港上市的比亞迪的股票。

在2022年10月份香港市場出現較大跌幅時,中國大陸資金依然大幅流入。大部份流入香港市場的中國資金投資了國企股票。可以說,這次國企在香港市場上大增主要是被大陸資金所驅動。而大陸資金推動國企港股的大增,也正是香港股市被赤化的表現之一。

在輿論上,中共黨媒吹噓國企改革成效;在政策上,中共推出「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在資金層面上,中國有金融機構在香港市場上拉升國企股價,操作手法基本上和中國股市如出一轍。

在《淨園財經》看來,中共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維穩市場以及海外資金,另一方面是希望能套牢跟風的散戶資金,這讓香港股市成了又一個割韭菜的地方。

中共的經濟並不是一個正常的經濟體制,中共獨裁體制下國企的低效率、內耗和腐敗,使得資金被隨意地投資到低效的帶有政治任務的項目上或者直接被貪污掉了。

這是為什麼很多具有壟斷市場地位的國有企業在近幾年來走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國低效的國企也常常被外界所詬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23年2月3日發表的報告中曾指出,低效率的國企是中國生產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亞洲發展銀行(ADB)也在2022年底發表的中國長期經濟前景的報告中指出,需要加強對中國國企的管理來提高國企的生產效率。

可是,提高國企的效率並非易事。因為從本質上來講,共產主義伴隨的都是低效和貧困。

當私有財產和企業被國家控制時,不只市場的資源不能自由流動到高效率的地方,而且勞動力的積極性本身也會被降低。共產主義帶來的往往是災難性的後果,委內瑞拉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中共自身的經濟發展史,也印證了這一點。自1949年建政以來,中共對私營企業全部國有化,並實施計劃經濟,嚴格地管控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直接造成了物資的短缺。

到1978年改革前,中國國民經濟一片凋敝,瀕臨崩潰。中共才被迫在鄧小平時代放鬆管控措施,放鬆了對私人民營和海外投資的管制,這才有了之後中國經濟的發展。

也就是說,從宏觀來講,中國當代經濟發展史本身就在向大家訴說著:中共的嚴厲管控帶來的是經濟的蕭條,中共放鬆管控才會出現經濟的發展。

對於每一個國企,他們的發展戰略、融資策略以及日常的營運都需要上報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國資委),他們的主要管理人員也都是國資委委派的。國企在中共的嚴格管控下,他們本身的發展能有多大前景呢?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國企在近年來紛紛從美國市場上退市,這讓中國國企甩開了海外監管。同時,中國國企不再聘用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來審計,這讓國企在自己財報的消息披露上可以更加地隨心所欲。

可是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後這幾年來已經有大量人口死亡。人口大幅下滑,會使得需求也大幅下降,這反應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需求不振,這會讓企業的業績也很難得到提升。

人口的大幅下滑也會使得電信用戶量下降。這也是為甚麼,電訊營運商最近努力賣卡以提升客戶數量。有網友曾表示,小區裡移動、聯通兩大營運商擺攤,每個人可開兩張卡,並可以獲得一桶油作為獎勵。

如此看來,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的亮麗的2022年業績是真實的嗎?

有興趣的網友,可以自己去偵測一下,三大營運商目前的客戶人數到底有多少?如果測算出了結果,歡迎來跟我們分享。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 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47502)

責任編輯:wym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