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德國一城市為何不再想要「中國城」稱號

【新視角看新聞】歐洲的中國物流樞紐,杜伊斯堡被稱為德國的「中國城」,當地官員曾吹捧這一稱號,為何現在他們的態度發生大逆轉,並承認他們犯了錯誤,不要「中國城」稱號?

過去,德國城市杜伊斯堡(Duisburg)曾經瘋狂地與中共建立經貿聯繫,希望能幫助該市恢復經濟。

作為歐洲的中國物流樞紐,杜伊斯堡被稱為德國的「中國城」,當地官員也曾吹捧過「中國城」這一稱號,而現在他們的態度發生大逆轉,並承認:「我們犯了錯誤」。這當中發生了什麼,使該城市有如此轉變?

杜伊斯堡市(Duisburg)曾經是德國最富有的城市之一,盛產鋼鐵,而現在杜伊斯堡卻是後工業廢墟的象徵。由於全球產量過剩,鋼鐵價格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下降,導致十多萬個工作崗位喪失。杜伊斯堡失業率至今仍然很高。

這座城市對中共的吸引力一直很大,它擁有一個全球最大的內陸港口,將鐵路和公路網絡與萊茵河連結起來。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在2014年曾訪問杜伊斯堡,正式將這個內陸港定為「一帶一路」在歐洲的主要樞紐,還親自到場目睹了一輛剛從重慶開來的火車。自那以後,大約80%從中國開往歐洲的火車,都會在杜伊斯堡停留。

當地官員原本希望,中共在那裡的投資可能會帶來經濟復甦。官員們也提到,在中國地圖上,對杜伊斯堡的標註,比對柏林或巴黎的標註更為顯著。

與其它國家因安全擔憂,阻止華為進入關鍵基礎設施不同,杜伊斯堡反其道而行,全力以赴與華為合作。該市簽署了一份2018年備忘錄,要求華為為杜伊斯堡政府服務網絡平台和「智能城市神經系統」建設基礎設施。

有批評者認為,這類合作將導致中共政府可以直接獲取德國民眾的私人資料。按照中共相關法律,中國企業必須履行向中共政府訊息公開的義務。

《華盛頓郵報》報道指出,2022年,杜伊斯堡官員們表示,沒有續簽與華為的合作夥伴關係。原來簽署的那個備忘錄副本,已從該市網站上刪除。在過去,常常每7天就有中國商業代表團訪問杜伊斯堡,但現在已變成零零星星了。

《日經新聞》2023年1月一篇報道指出,「一帶一路」在杜伊斯堡的部份計劃是,在萊茵河畔建立一個龐大的中國商業中心,數百家中國公司可以從這裡發展其歐洲分銷網絡,然而這些計劃在2021年「被埋葬」。

《華盛頓郵報》曾在2018年就杜伊斯堡和中共的合作發表一篇文章。文章指出,專家們警告,中共在西方國家的投資與其在發展中國家投資的原因大致相同,那就是給接受投資的合作夥伴製造財政依賴,確保獲得對方的政治支持,進而剝削當地資源。

中國航運龍頭中遠集團最近因收購德國漢堡港的股份而成為爭議對象。中遠集團於2022年10月悄悄出售了其在杜伊斯堡門戶碼頭30%的股份。

從表面上看,似乎是中遠集團自願退出。但杜伊斯堡港口總裁馬庫斯‧班根(Markus Bangen)對《華盛頓郵報》揭示了真相。

由於合同條款不允許班根對這一事件的具體細節發表評論,但他暗示,中遠集團是被要求離開的。

杜伊斯堡官員現在熱衷於淡化與北京的聯繫。

杜伊斯堡中國商業網絡負責人、該市前中國事務專員約翰內斯‧普夫盧格(Johannes Pflug)表示,來自中國的火車只佔該港口業務的一小部份,但卻在諸多新聞報道中被大肆宣傳。

普夫盧格稱,現在這個城市更加清醒。

《華盛頓郵報》指出,不久前還將杜伊斯堡吹捧為德國的「中國城」(China City)的當地官員表示,他們現今不想再要這一稱呼了。

杜伊斯堡的中國事務專員馬庫斯‧托伊伯(Markus Teuber)表示,「公眾輿論變了,政治觀點也變了。」

這座擁有50萬人口的德國城市的轉變,反映了歐洲在對華關係方面的更廣泛反思。儘管並沒有與中國在貿易上脫鉤,但根據在群組聊天平台Discord上洩漏的五角大樓軍方文件,歐盟在對中共的懷疑,立場已經更靠近美國。儘管中共對歐洲展開誘惑力攻勢,但美國認為影響有限。

根據在群組聊天平台Discord上洩露的兩份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簡報文件,隨著歐洲決策者一直在討論他們的立場,中共已經開始了一項新的努力來塑造外界看法、推進國防目標和對抗美國的影響力。

做法包括採取更加慎重的方法補充戰狼外交;利用歐盟因新冠病毒大流行和俄烏衝突帶來的經濟挑戰,分裂美國和歐洲。

其中一份文件還包括了參謀長聯席會議情報部門名為J2的評估。其中一份評估確認,根據3月份與歐洲外交官的談話,中共的努力基本上以失敗告終。

評估中提到「北京可能沒有完全認識到歐洲合作夥伴對中華人民共和國(PRC,中共)意圖的警惕程度,並認為其不斷變化的言辭,就足以挫敗跨大西洋關係」。評估的總結是,「歐洲官員可能會以確保他們的經濟利益為目標,同時越來越與美國對PRC(中共)的看法保持一致。」

而意大利政府則打算退出中共的「一帶一路」,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正在推動對敏感技術的出口管制,並推動對華關係「去風險化」。

中共轉向專制,對台灣的好戰態度,以及不譴責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都引起了歐洲的警覺。

當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坦克開向基輔時,歐洲決策者看到歐洲國家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已限制了他們的談判籌碼,因此開始警覺對中共的貿易依賴。正如德國總理朔爾茨5月在斯特拉斯堡的一次演講中所說的那樣,許多歐洲領導人同意有必要在對華關係上「明智地去風險化」。

德國政府內部正在就一份對華新戰略政策進行談判,裡面包含了部份強硬立場。儘管談判各方仍有一些內部分歧,但據《華盛頓郵報》報道,一位匿名的德國官員表示,執政聯盟的夥伴們大體保持一致,但還需要制定「具體細節」。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張婷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 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47604)

責任編輯:wym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