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債務違約風險 中日為何特別緊張?
【新視角看新聞】隨著美國債務違約期限臨近及持續的談判,中國和日本都在緊張地注視著最新進展。分析師認為,美國債務違約對中國脆弱的經濟復甦更是構成了特別的風險。
隨著美國債務違約期限臨近及持續的談判,中國和日本都在緊張地注視著最新進展。分析師認為,美國債務違約對中國脆弱的經濟復甦更是構成了特別的風險。
中、日是美國國債的最大外國持有國,總共持有2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超過外國持有總量的四分之一。
2000年在美國支持下,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而後,中國便迎來了出口熱潮,因為美國國債被認為是一個安全的存放選擇,中國的大量外匯盈餘被用來購買美國國債。其持有的美國政府債務,從過去的1,010億美元激增至2013年的1.3萬億美元的高峰。
十多年來,中國一直是美國最大的外國債權國。但隨著2019年中美貿易緊張關係升級,北京削減了其持有的美國國債,日本正式超越中國,成為當年的頭號債權國。
日本和中國目前分別持有1.1萬億美元和8,7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這麼大的風險承擔(Exposure)意味著,如果華盛頓出現債務違約,上述兩國都容易受到美國國債價值暴跌的影響。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地理經濟中心的分析師喬殊‧利普斯基(Josh Lipsky)和菲利普‧孟(Phillip Meng)在一份報告中說,因日本和中國持有的大量美國國債,若美國國債價值暴跌,可能會對兩國經濟造成傷害。
首先,國債貶值將導致日本和中國的外匯儲備下降。這意味著他們可用於支付基本進口商品、償還外債或支撐本國貨幣的資金將減少。
其次,國債貶值可能引發「真正的風險」,包括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以及違約後可能出現的美國經濟衰退。
報告指出,「這對所有國家來說都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但對中國脆弱的經濟復甦更是構成了特別的風險。」
北京在2022年年底突然解除COVID限制措施,剛開始經濟活動出現了報復式反彈,但隨著消費、投資和工業產出均顯示出放緩跡象,中國經濟現在舉步維艱。
由於過去幾個月消費者價格幾乎沒有變動,通貨緊縮壓力加劇。另一個主要問題是年輕人的失業率飈升,4月份達到創紀錄的20%。
投資公司洛克菲勒國際主席、作家魯奇爾‧夏爾馬(Ruchir Sharma)近日在英國《金融時報》提醒表示,中國經濟已經爛透,開放反彈是假象。
夏爾馬表示,華爾街仍在鼓吹中國經濟GDP(國內生產總值)全年增長能超過5%(中共官方設定的增長目標是5%)。但根據歷史趨勢推算,5%的經濟增長意味著企業收入增長速度超過8%,但第一季度中國的企業收入只增長了1.5%。
事實上,在中國28個行業中,有20個行業的企業增長速度低於官方公布的GDP,MSCI中國股票指數從1月份的高峰下跌了15%。
與此同時,日本經濟也是才剛顯示出,已擺脫困擾該國數十年的停滯和通縮的跡象。
中、日依賴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美國來支持國內的公司和就業機會。出口部門對中國尤其重要,因為其它的經濟支柱——例如房地產和政府投資——已經搖搖欲墜。出口佔中國GDP的五分之一,並為約1.8億人提供就業機會。
分析師認為,真正讓中、日擔心的是,美國債務違約可能帶來更廣泛的金融危機蔓延和經濟衰退威脅。
雖然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曾表示,美國可能最快在6月1日發生債務違約,但無論是白宮或國會,以及市場都仍然認為違約發生的可能性很低。
此外,因為中、日主要持有的是美國的中長期債券,所以即便違約,可能也是其它短期債券債務更容易受到影響。已經有美國議員提議,優先向最大的債券持有人支付債券利息。
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執行副總裁兼研究主管馬庫斯‧諾蘭德(Marcus Noland)指出,美國的債務違約將意味著美國國債價格下跌、利率上升、美元貶值以及波動性增加。它還可能同時伴隨著美國股市下跌,使美國銀行業以及房地產行業的壓力增加。
根據美國商務部5月25日公布的數據,經季節和通脹調整後的第一季度美國實際GDP年率增長1.3%,優於上月公布的初值和預期值1.1%,但較第四季度增幅2.6%大幅走弱。
美國GDP指標是自2022年下半年以來首度出現下降,但佔美國經濟產出約70%的消費者支出,仍維持穩健的速度增長。
儘管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美國仍然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同時美國也是日本第二大的貿易夥伴。2022年,美中貿易額創下6,910億美元的歷史新高,日本對美國的出口也增長了10%。
CNN表示,無論是東京還是北京現在都無能為力,只能等待並期望美國能解決債務問題。
中共外交部5月23日稱,希望美國「採取負責任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避免將風險轉嫁」給世界。
中共一直在提倡擺脫對美元的依賴,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高級講師亞歷克斯‧卡普里(Alex Capri)表示,如果中日倉促拋售美國債務將「弄巧反拙」,因為這會大大推高人民幣或日元兌美元的價值,導致其出口成本「飆升」。
尤其是北京,正面臨著一些更嚴重的障礙,因為政府一直在對資金流入和流出進行人為的控制。
分析人士稱,北京近期幾乎沒有表現出,打算完全融入全球金融市場的意願,同時更是希望減少對美元的依賴。
美國企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史劍道(Derek Scissors)言簡意賅地點出了中美貨幣之間的關係:「大力推動去美元化將導致……人民幣交易波動更大。」
國際支付系統SWIFT近期數據顯示,3月份人民幣在全球貿易融資中的佔比為4.5%,而美元佔比則為83.7%。
利普斯基和孟也指出,在出現可靠的美元代替品之前,人民幣國際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林燕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 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47640)
責任編輯:T so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