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李強救經濟 得「空氣感」結論 專家:癥結在中南海

【新視角看新聞】中共總理李強7月6日召集多名體制內經濟學者開會,搜集對挽救經濟的意見及建議。多位專家認為,經濟的癥結根源在中南海,目前中國經濟多重危機爆發。

中共總理李強7月6日召集多名體制內經濟學者開會,搜集對挽救經濟的意見及建議。多位專家認為,經濟的癥結根源在中南海,李強要聽習近平的,由於習近平要和美國對抗,目前中國經濟多重危機爆發,已無藥可救。

中共總理李強7月6日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常務副總理丁薛祥出席。

據官媒報道,在聽完專家意見後,李強首先吹捧在習近平領導下「經濟呈現回升向好形勢,第一季度實現良好開局,第二季度延續恢復形勢」。然後嫁禍外國,稱「世界政治經濟形勢錯綜複雜,對我國發展帶來諸多影響」。

李強還說,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因素沒有變,需要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發展信心。希望廣大專家學者發揮專業優勢,把握客觀規律和發展大勢,多提建設性的意見及建議。

獨立政經學者、《旭光時評》主持人鄭旭光7月7日對大紀元表示,李強的表述是標準習近平式的語言,就是「不要慌張,長期向好不會變,開局良好」。

中國經濟持續惡化的背景下,近期許多有官方背景的經濟學家紛紛拋出觀點,不乏警告意味。其中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於6月底發佈了「2023年中期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報告提到青年失業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將會引發經濟領域以外的其它社會問題,甚至成為政治問題的導火線。」

鄭旭光表示,劉元春的報告顯示形勢非常嚴峻,這應該是學術界的普遍認知。「可能李強也覺得問題大,但是習近平告訴李強沒事,李強只好扮作沒事。李強畢竟是從基層幹上來的,對經濟並不是不了解。」

鄭旭光表示,李強這次主要是要找一些馬屁學者,在學者領域要統一思想。

「劉元春他們要求尊重私有產權,包括法治環境,這都是政治建議。李強沒有政治權力,他在德國和德國總理會談後,開聯合的新聞發佈會,都拒絕記者提問,他知道記者會提很多政治性的問題,他就迴避了。現在的經濟問題,實際上是根源在政治上,他不能碰政治。他給學術界傳達一個聲音:你們要多提建設性意見,就是幫忙不添亂。」

鄭旭光表示,真正決定事情的習近平,關心的是政治穩定。習近平到東部戰區機關講備戰,還就雄安新區事項連續開會,就是想把北京那些權貴系統的人趕到去雄安。「我覺得這兩件事可能是他的大事,一是對北京的權貴開戰,一是對台灣開戰。」

台灣財經專家黃世聰7月6日對大紀元表示,李強開經濟形勢分析會,主要是最近中國股市和香港股市連跌不止,人民幣也在貶值,業界對於中國的經濟相當悲觀。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的「2023年中期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提到中國經濟的「5個20%現象」,即是青年群體調查失業率超20%、工業企業利潤按年下降逾20%、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入下降20%、房地產新開工面積下降20%,消費者信心指數缺口高達20%。

報告共同執筆人、中國人民大學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教授劉曉光認為這5個「20%現象」,情況屬極為反常,會形成局部領域的惡性循環。劉曉光建議但當局優化宏觀調控方式,要有「明確和有針對性的策略選擇,超越常規的政策組合」。

6月16日李強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已經說過,「研究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一批政策措施」,但當局並未有具體的政策措施。

而李強在7月6日這次座談會上指出,要注重打好政策的「組合拳」,圍繞穩增長、穩就業、防風險等。

黃世聰說,「中國經濟目前不是政策說了算,開了再多會議也都沒有用,李強說什麼組合性的政策,但是沒有具體的東西。我們目前為止看不到能夠改變現狀的政策。」

黃世聰認為,因為真正的問題,包括中美的矛盾,或是國進民退這些這些大方針,不是李強能夠決定的,但是這才是影響中國經濟下滑的根本。

黃世聰說,「2023年中國的股市、匯市都是相當差,人民幣仍持續貶值,香港股市這幾天跌得非常嚴重,顯現整個市場對於中國經濟的信心相當的脆弱,李強也沒有能力扭轉局面。」

台灣總體經濟學家吳嘉隆認為現在中國經濟的問題是多重危機同時爆發,「像是多重器官衰竭。」

吳嘉隆7月7日對大紀元分析中國經濟問題的症狀和病因:

「首當其衝的根源就是房地產危機,房地產的危機帶出地方政府債務的危機,以及背後的國有銀行的地方債務資產、不良資產問題。也即是金融部分的銀行危機。

「房地產危機的根源是就業危機。因為有了就業危機之後,很多人繳不起房屋貸款了。發展商也不敢向銀行借貸搞批地建屋,因為已有太多的爛尾樓。

「再往前推,就業危機的根源是出口和製造業,因為訂單少了,外資撤了。再往前追究的話,那當然就是沒有搞好美中關係。所以根源在政治,不在經濟。因此找經濟專家來,所能做的建議本來就有限。」

中美關係持續成為國際焦點。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正在訪華。

吳嘉隆表示,美國是對中國經濟下了重手,然後還派部長級官員一直來中國訪問,這叫做一面對抗一面對話。

吳嘉隆說,就像之前的動態清零一樣,中國經濟問題的根源也是出在政治領域。因為習近平所主持的大政方針,要同美國挑戰,認為是東升西降,要跟美國爭奪領導地位或霸權。結果引來美國的反擊。而且中國內需市場不足以消化出口部門空出來的產能,現在經濟的問題不容易處理。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寧海鐘、易如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48388)

責任編輯:T so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