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億農民工「為國」消費? 專家提改革刺激引譁然
【新視角看新聞】7月8日,中國社科院的專家在「2023青島·中國財富論壇」上講述如何刺激1.8億農民工消費的言論,引起爭議。同時,一篇講述中國第一代農民工悲慘境遇的調查報道也被很快下架。
中國疫情防控三年,導致大批企業倒閉及人員失業,在經濟持續下行的情況下,底層民眾已不敢隨意花錢。7月8日,中國社科院的專家在青島市政府主辦的「2023青島·中國財富論壇」上講述如何刺激1.8億農民工消費的言論,引起不小爭議。
其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蔡昉認為,戶籍制度改革可以立竿見影刺激消費。
蔡昉說:「農民工因為沒有公共服務,沒有社會保障,他有後顧之憂,要存錢,因此他的消費意願被壓低了。反過來就意味著,如果你解除了他的後顧之憂,他就可以提高接近30%的消費。」
蔡昉強調:「萬億級的新消費,對應的是疫情期間萬億級的超額儲蓄、過度儲蓄。比如說按照GDP的3%來算,我們三年被造成的過度儲蓄,大概至少也應該是3.6萬億。」
蔡昉的上述言論被媒體報道後,在網絡上引發很大爭議。
不少網民評論說:「所謂的戶籍制度改革無非是讓農民進城買房落戶,增加消費。但農村人口大量進城背後的社會問題,包括就業、住房、教育、醫療,現在很多城市都無法解決,即使放開,農民進城落戶的意願也不會太大。」
「以刺激消費為目的的戶籍改革就是耍流氓,為啥不去盯著那些378個權貴在國外存款7.8萬億?」
中國大陸最近也有一篇講述中國第一代農民工、八千六百多萬人悲慘境遇的調查報道,發布後獲得網上轉發與共鳴,隨即被封殺下架。
微信上7月5日一篇講述中國第一代農民工境遇的調查報道《如此打工30年》,在網上引起轉發,該文由多名大陸資深媒體人創辦的新媒體「正面連接」發出。文章很快就被下架,但被新聞網站「中國數字時代」保存了下來。
「第一代農民工」大致生於1970年代之前,多在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從農村進城打工,規模約為八千六百萬人,不少人務工超過30年。文章說,當時最年輕的現在也有五十多歲了,他們的困境和今天很多人面臨的困境驚人地相似。
文章說,安徽師範大學副教授仇鳳仙教授做了一項研究,通過發放2500份問卷及訪談200人,想知道第一代農民工老去後如何維生。
結果發現,這些農民工在老年時無法享有天倫之樂和醫療保障,也得不到工人應有的回報和尊嚴。仇鳳仙用「社會脆弱性」來描述這些農民工的處境,他認為這是一個時代性問題,農民工群體深受社會排斥性政策的影響,遠非個人能決定。
例如,在退休議題上,這些農民工中60.7%的人是「幹到幹不動為止」。
1993年到2005年,全國城鎮職工的月工資提高了1260元,而農民工的增長幅度是68元。城市老人每月平均可以領取3000元(人民幣,下同)退休金,而這些農民工的養老金卻只有一兩百元。
農民工們為了自己的未來,為了償還兒子結婚聘金欠下的債務,大都不打算退休。接受調研的農民工中,76.1%決定60歲以後繼續在城市裡打工。
文章說,這些農民工沒有什麼存款。接近一半(41.22%)打工超過20年,但是超過一半(55.2%)存款不到5萬元。
50來歲的農民工還可以在建築工地上做日薪300元的活;超過60歲就沒有這份資格,做綠化、保潔、倉庫管理員,薪水不到工地上的1/3;超過70歲,他們在城市幾無生路了。
實際上,幾個月前,曾擔任中共經濟體制改革研究基金會任祕書長、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樊綱,此前在一次財經年度對話上就認為:很多農民工將農村的宅基地當別墅,實際上大多數時間生活在城市,可以將閒置宅基地用於房地產開發。
就在一週前,中共央行公布「2023年第二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民眾第二季度的購房意願和對房價預期同步大跌。同時,58%的居民傾向於「更多儲蓄」。
改革開放後的80年代,第一代農民工開始進城。但從1989年起各地開始清退農民工。文章說,城市需要了,就吸納他們,不需要了,就清退他們。他們在自己的青壯年時期始終無法連續、穩定地工作,一直在城鄉間來回搖擺。
農民工們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可是,他們的孩子大部分在初高中時就輟學,讀到大專及以上的不到20%。63.5%的孩子成為了下一代農民工;進入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的僅5.1%,自己創業的僅2.9%。
此外,文章還談及這些農民工無法獲得很好的醫療,看病要麼自費,要麼回老家報銷,但要承擔路費、時間成本、失業的風險。仇鳳仙覺得,「他們帶著一身傷病,回到鄉村,回到那個原點,但那個原點已經不是當時那個原點了。」
中共國家統計局2023年4月28日公布的「2022年農民工監測報告」顯示,隨著中國經濟全面下滑,主要就業行業持續不景氣,中國農民工2023年的就業形勢嚴峻。中國城鎮外來農業戶籍勞動力調查失業率為5.1%,相比2023年前三個月的數據(5.5%、6%、5.3%)有所降低。
但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曾曝光,長期以來,由於人戶分離,作為城市外來就業者的農民工,通常以降低保留工資和接受較為不利工作條件的方式克服「就業障礙」。而農民工們在遭遇就業衝擊時,往往會選擇返鄉。因此,中共官方公布的失業率通常無法反映該群體的真實失業狀況。
獨立撰稿人諸葛明陽2023年5月曾接受大紀元採訪表示,中國農民工很苦,如果失去在城裡打工的機會,回家又無田可種,在中共看來,是非常大的不安定因素。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李淨、蕭律生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 (ID 48401)
責任編輯:T so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