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怠失業徬徨? 中國「全職兒女」陷焦慮
【新視角看新聞】中共政府為了淡化失業率問題,其官媒《經濟日報》發布文章表示,隨著內地2023年畢業季到來,「慢就業」一詞被多次提到,但更多人選擇當「全職兒女」。
由於過度勞累,朱莉2023年4月放棄了在北京的電子遊戲開發工作,轉而做起了「全職女兒」。
中國的年輕工人長期以來一直抱怨工作時間長,且沒有加班費,他們採用了一個學術術語「內卷」,用來描述更大投入並沒有產生更多產出的情況。許多人感到必須更加努力工作,但生活質量卻沒有任何改善。
BBC新聞網報道,現在,29歲的朱莉每天都做著洗碗、為父母準備飯菜和其它家務工作。朱莉的父母支付了她的大部分日常開銷,但她拒絕了父母開出的每月2000元人民幣的工資。
畢竟,她目前的首要任務是從之前那份每天16小時的工作中解脫出來。朱莉說:「我過著行尸走肉般的生活。超長的工作時間和慘淡的就業市場,迫使中國年輕人做出不同尋常的選擇。」
朱莉是越來越多自稱為「全職子女」群體中的一員,他們回到舒適的家,要麼是因為渴望從疲憊的工作生活中解脫出來,要麼是根本找不到工作。
中國人從小一直被告知,努力學習和攻讀學位會有回報,但年輕人現在卻感到失敗和徬徨。
目前中國年輕人失業率又創下新高,高達21.3%,16至24歲的年輕人中,每五個人中就至少有一個人失業。這一數字還不包括農村勞動力市場。
許多「全職子女」表示,他們只是打算暫時待在家裡,這是一個放鬆、反思和尋找更好工作的時期。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BBC報道,朱莉在過去兩週內向招聘單位發送了四十多份求職申請,但只接到了兩個面試電話。「辭職前找工作很難。辭職後,工作就更難找了。」
中國大陸有著被稱為「996」的企業文化,每週工作六天,從早上九點工作到晚上九點是一種常態,因此,職業倦怠是促成「全職子女」現象的原因之一。
BBC報道,同樣是「全職女兒」的陳嘟嘟在2023年早些時候離開了房地產行業的工作,因為她感到越來越疲憊,工作的價值越來越低。27歲的陳嘟嘟說,在支付房租後,她「幾乎一無所有」。
回到中國南方父母家後,陳嘟嘟說她「過上了退休般的生活」,但某種焦慮卻一直藏在心裡。腦子裡一直有兩個不同的聲音:「一個在說,難得有這份閒情逸致,好好享受當下吧;另一個聲音則催促我考慮以後的打算。」
最近從騰訊離職的鄭傑克對BBC說,他每天必須在工作時間之外回覆近7000條與工作相關的短信。這名32歲的年輕人把這稱為「隱形加班」,因為雖然這是意料之中的,但卻沒有任何經濟補償。工作的壓力讓他患上了嚴重的毛囊炎,這是一種由毛囊發炎引起的皮膚病,他最終辭職了。
在中國,上大學曾經是一種精英追求。但在2012年至2022年期間,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大學學位,視為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獲得更好機會的入場券,大學入學率從30%上升到59.6%。但是,隨著就業市場的低迷,人們的期望已化為失望。專家稱,隨著創紀錄的1160萬應屆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青年失業問題可能會進一步惡化。
面對就業難,許多中國的大學生甚至產生絕望情緒,致使有些人不惜掛科也要推遲畢業。
最近幾週,中國社交媒體上充斥著大量「垂頭喪氣」的畢業照,這些照片反映了應屆畢業生的失望情緒。有的照片中,年輕人穿著畢業袍「平躺」在地上,臉上蓋著畢業證書;有的照片中,他們把畢業證書舉在垃圾桶上,準備扔掉。
上海招聘公司Direct HR的總經理米里亞姆‧威克茨海姆對BBC說,「情況相當糟糕。人們疲憊不堪,許多人試圖選擇放棄。」「很多人對於找工作感到絕望。」
BBC報道,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彭勃說,中國在瘟疫大流行後的經濟復甦慢於預期,是失業率居高不下的一個重要原因。
彭還說,一些雇主也不太願意僱用應屆畢業生,因為他們的工作經驗比上一輩的畢業生要少。
此外,中共政府持續對電子商務、教育平台、遊戲和金融等高增長行業進行打壓,而這些行業是年輕人的主要雇主。麥格理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胡偉俊在一份報告中表示,自2018年中共政府開始「去風險化」以來,青年失業率增加了一倍多。
根據中國招聘網站智聯招聘,2021年,僅房地產、輔導和科技公司的招聘信息就占了畢業生所有招聘信息的一半以上。一年後,這一數字降至26%。
年輕人失業率居高不下,中共政府為了淡化這些問題,其官媒《經濟日報》發布文章表示,隨著內地2023年畢業季到來,「慢就業」一詞被多次提到。「慢就業」並非貶義詞,不是不就業,更不代表「躺平」。該報稱,雖然一些中國年輕人確實失業了,但另一些人則「主動選擇了慢就業」。
中共官媒報道遭到網民嘲諷。一名用戶在微博上寫道:「中國的文字真是博大精深,我們明明失業了,可官員們卻發明了『慢就業』這個詞。會有多慢?幾個月還是幾年?」
小紅書上的另一用戶說,「根據這個解釋,20世紀20年代末美國大蕭條時期的就業率應該是100%,因為大多數人都在緩慢就業。這是解決全球問題的好辦法!」
網民「HaRIaYa_JKi」說,「慢就業、待就業、靈活就業,就是不能提失業。」
BBC報道,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聶日明說,「失業就是失業,用詞要得當。」
聶日明補充說,「可能確實有年輕人希望在開始下一份工作之前有一個休假期,但我認為,現在情況是絕大多數失業者都是急於找到工作卻找不到工作。」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吳畏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 (ID 48628)
責任編輯:T so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