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企「31條」遇冷 聲明全面親商 行動缺乏具體
【新視角看新聞】早前中共罕見以中央和國務院名義發表宣稱新「31條」文件。但市場反應冷淡。專家認為,中共國進民退、政治凌駕於經濟的機制並沒有變,靠政策起作用救經濟時代已經過去。
在中國經濟持續不景氣,民營企業家預期不穩、民間投資增速持續回落背景下,中共早前罕見以中央和國務院名義發表宣稱「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文件。但市場反應冷淡。專家認為,中共國進民退、政治凌駕於經濟的機制並沒有變,大部分企業家不再相信當局。而且靠政策起作用救經濟的時代已經過去。
7月19日晚間,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下稱「31條」)發佈。財新網聲稱,這次中共推出的是繼2005年和2010年先後發表的新舊「36條」之後,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又一「重要文件」。有網民發現,在2005年、2010年、2012年、2015年和2019年,當局曾先後5次發佈同類主題《意見》文件,合計共有173條。
一般認為,當局的最新措施與中國的經濟形勢越來越嚴峻有關。中國經濟衰退,失業潮成為一個觀察指標。
7月17日,中共統計局公布6月份中國青年失業率為21.3%。但北京大學副教授張丹丹的一篇文章表示,若將約1600萬名躺平、啃老等不工作者均視為失業,3月份青年的實際失業率最高上看46.5%,遠高於官方當月公布的19.7%。
最新的這個「31條」是千呼萬喚才出來的。6月16日,李強在國務院常務會上說,「研究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一批政策措施」。7月6日李強繼續再次在平台企業座談會上說,要及時推出、抓緊實施一批政策措施。
不過,「31條」出爐,遭到中國市場的懷疑。A股上證指數和深證指數7月20日分別下跌0.92%和1.06%,反映市場未見振奮。中國三大指數(上證、深證成指和創業板指)7月23日持續下跌。
香港恒生指數7月20日儘管盤中一度上升達1.39%,卻最終以下跌0.13%收盤。恒生科技指數收盤下跌1.24%。7月20日,通過港股通淨流出香港股市的資金為113.45億元,淨賣出138.34億元。近兩天恆指繼續圍繞19,000上下震盪。
台灣財經專家黃世聰7月23日對大紀元表示,中共推出涉及民企的新政策「遇冷」,反映民營企業或外資並不捧場。因為整個氣氛政治優於經濟。對民企來說,他們隨時可能還是會因政治因素被打壓。在外資來說,也面臨著反間諜法帶來的打擊,因為國安的問題,誰都可能隨時被調查。
民企要求一個開放、比較自由的環境,顯然現在的中國是做不到的。從最近的中國股市匯市的表現,可以看得出來,整個市場對中國的經濟未來,偏向不穩定,沒有信心的狀態。
旅美經濟學家黃大衛(Davy Jun Huang)7月22日認為,北京的31條希望從投資者預期等方面去做改變,它代表的是一個轉向。但市場反應並沒有預期這麼高,原因是沒有觸及本質問題:整個民營經濟萎縮的主要原因,其實是中共一直大搞國進民退,壓縮民營企業的營運空間,然後再增加國有企業的壟斷。
如果真的去壯大民營經濟,應該是將更多國企壟斷的市場份額分配給民營企業,而不只是單純的資金操作。哪怕民營企業得到再多政策支持和資金,市場仍然是非常有限的。關鍵還是市場的準入門檻,市場份額有多少是分配給國有企業,有多少是分配給民營企業,這個分配比例的調整,才是實質性問題。
在中國,民企創造了國內的60%以上的生產總值,提供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中共官方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民營企業投資已減縮了0.2%,而國有企業投資卻是增長了8.1%。
「31條」文件強調加快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全面構建親清政商關係,促進民營經濟做大做優做強,等等,又提到「培育尊重民營經濟創新創業的輿論環境」。
前兩年中國經濟界瀰漫著當局的打壓氣氛,中共三年的嚴厲防疫政策也對企業家信心造成了損害。在李強當總理後,一度出走的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已回國,和三年前相比,他的財富至少縮水一半以上,而阿里巴巴本身,也已準備拆分成六個獨立的部門。
就中共新推出的31條,官媒連發文章,還安排了一系列龍頭,例如騰訊的馬化騰出面受訪談信心。
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總裁馬化騰出面時,吹捧說,當局的政策「看得準、看得深」「針對性強」,民企「要堅定信心向前看」,等等。
李強7月12日曾召開平台企業座談會,要企業家們「向前看」。當天,中共國家發改委通報調研了解平台企業發展情況,點名表揚騰訊、阿里巴巴、美團支持科技創新、傳統產業轉型發展。
7月7日,監管當局對騰訊的財付通開罰沒收收入人民幣29億9290萬元;同一天,源自阿里巴巴集團的螞蟻集團及旗下機構也被罰沒收收入人民幣71.23億元罰款。這似乎代表著當局對科技企業的打壓,暫時劃上一個句號。
儘管習近平一再堅稱,經濟發展是共產黨的「首要任務」,但當局一再明確將「保護國家安全」作為核心焦點。
北京近日對貝恩公司等商業諮詢公司的打壓,早已引起了全球市場的不安,當局同時對措辭寬泛的反間諜法進行了修訂。
黃大衛表示,過去中國經濟八成由政策推動,現在則是已改變為外貿關係、國際關係、外資的利用等方面在起重要作用。原來是經濟政策佔80%,外來的是20%,現在已經倒過來變成80%要靠國際經濟、國際關係,而20%靠政策。
所以說,國際市場不改善,國際關係沒有改善,外資利用率沒有增加,投資撤出的話,單純的只是做大做強,民營企業也好,國有企業也好,經濟總量的增加都不會如願發生,甚至有可能減少,這是中國經濟結構改變的結果。
彭博社7月20日報道,對於「31條」,中國歐盟商會在回覆問題的電子郵件中表示,有意義的改變來自於實施,而不是承諾。在中國經營的歐洲企業已經習慣中共發表全面的親商聲明,但很少採取具體行動。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寧海鐘、駱亞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 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48661)
責任編輯:wym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