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專家:政府干預 中國墜中等收入陷阱
【新視角看新聞】大家關注中國的一個問題是GDP何時超過美國;現在中共的倒行逆施導致中國正在墜入「中等收入陷阱」,無法成為發達國家——這是日本經濟專家的觀點。
不久前,大家關注中國的一個問題是:GDP(國內生產總值)何時超過美國。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理解到:那一天永遠不會到來。日本經濟專家認為,中共的倒行逆施導致中國正在墜入「中等收入陷阱」,無法成為發達國家。
日本資深媒體人、經濟問題專家土谷英夫(Hideo Tsuchiya)8月3日在媒體發表文章,表達了上述觀點。
土谷英夫認為,中國4月至6月的GDP比1月至3月增長了0.8%;1月至3月的增長為2.2%,這是代表經濟處於減速的狀態。並且,這並不是因為疫情後經濟恢復緩慢,而是近20年形成的不動產泡沫加速爆破所造成的。
3年前的2020年8月,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哈佛大學教授肯尼士‧羅格夫(Kenneth Saul Rogoff)等金融專家就發出警告:中國的房地產價格已達到潛在不安定的頂點。
中國的GDP中,廣義不動產約佔三成。如果不動產跌二成,就將使GDP下降5%~10%。恒大集團等的經營危機正趨向表面化。2004年以來,中國的總投資比例一直超過40%(2006年39.8%),一直高出民間消費支出。
這種特殊現象,在其它國家是不會見到的。
如果採取疊加投資,就會導致收益遞減,回報減少,造成債務積累。比如,中國的高鐵經營了15年,始終虧損赤字,國家鐵路集團的負債,已超過120兆日元(8465億美元)。
土谷英夫認為,中國目前的經濟形勢很危險,房地產價格下跌,消費不振,出口減少。本在中國的生產基地,也陸續遷往國外。
此外,靠出售土地獲取財政收入的地方政府,因出售量驟減,導致陷入財政危機。在政府旗下約有1萬家地方融資平台,債務已達1200兆日元(8萬4653億美元),很可能與銀行一道成為金融危機的震源。
另外,青年失業率也是創下歷史新高;今年有超過1100萬大學生畢業,將進一步推高失業率;而不在統計範圍的農民工,失業率也在增長,中國經濟處於下跌的漩渦之中。
關於中國經濟「日本化」的說法很多,但土谷英夫認為,日本的經濟泡沫是在成為發達國家之後破裂的,不可同等量看齊。而中國作為中等收入國家,如果經濟增長長期停滯,其成為發達國家的道路將被切斷。再者,中國目前的出生率也低於日本,「未富先老」正成為現實。
習近平掌權前的2012年2月,在時任世界銀行行長羅拔‧佐利克(Robert Zoellick)的倡議下,由世銀和中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共同撰寫了一份報告《中國2030》(China2030),旨在探討中國該如何免於墜入「中等收入陷阱」。
所謂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指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規模(中等收入,人均GDP為10,000至12,000美元)後,經濟增長變慢,停留在該經濟水平。墜入這一陷阱的國家,因工資上升而失去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也無法進入高增值市場及發達經濟體(發達國家)行列。
報告中強調,中國應該完成向市場經濟過渡,讓民企能自由參與國企所壟斷的行業。此外,政府要削減浪費,廉潔、透明、高效,依法管理。
然而,中共當局非但沒有實行國企民營化,反而要將國企做大、做強,推動國企合併。同時,在民企、外企中也強行設立中共黨支部……不是國進民退,而是「黨進民退」。
土谷英夫最後也感嘆中共當局不聽世界銀行的忠告,一味地倒行逆施……
早在2013年12月,日本內閣府便在白皮書《中國經濟穩定增長面臨的挑戰》中表示,中國經歷了2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平均增長率超過10%;但2012年以後,增長率維持在7%左右,增長速度開始放緩。連續數年的經濟低增長與人均GDP達1萬美元這兩個因素,已經導致中國墜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
為避免墜入陷阱,日本當時提出的對策大抵是:隨著投資重要性的降低,積極推動技術進步;在出口、產業對外開放的基礎上,完成產業與出口結構的高端化、多樣化;培養與合理分配承擔技術進步的中堅、高端人才;在城市化進程中增加中端人口;通過改革金融市場使資源有效分配,改革戶籍制度、保護知識產權等。
白皮書認為,為避免墜入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儘早推動真正的結構改革;並表明,留給改革的時間不會太多。
曾任日本 著名國際貿易公司 丸紅的經濟研究團 隊長的鈴木貴元(Takamoto Suzuki),非常了解中國的經濟情況,7月,他在接受日本國家電視台NHK採訪時表示,現在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出口下降,情況非常嚴峻。今後,將很難想像中國經濟會從目前的徘徊不前,改為加快腳步。
日本東京財團 政策研究所 首席研究員柯隆(Long Ke)也曾經撰文表示,中國想要成為發達國家,需要克服太多的結構性問題。
首先,中國的勞動力 已不再廉價,在中國大量生產廉價商品出口的 舊有模式 已無效。換言之,如果不花時間完成產業結構的高端化,就無法成為發達國家;再者,在勞動人口減少的現狀下,昔日的人口紅利已經成為負擔,因此需要從過去依賴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經濟模式,轉為資金密集型產業,需要推動技術革新進步;並且,企業需要真正從事研究、開發,重要的是,更要依法保護專利等知識產權。
柯隆認為,「要解決這等問題,必須以市場機制為核心。中共當局將國有企業做得更大、更強,這種想法明顯與市場經濟背道而馳。中國從2007年經濟增長放緩,其原因與其說是中國經濟情況所致,不如說是政府經濟干預導致的結果。此前的經濟增長,正是市場活力的產物。下放權力與寛鬆管制非常重要,政府越是加強干預經濟,就越是扼殺中國經濟的活力。」
土谷英夫最後表示,如果僅從中國的人均GDP來看,中國已經成為中等收入國家。但是,從現時國內、國際的政經環境與中國的經濟實際狀況看,更可以説:中國正在墜入中等收入陷阱。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呈工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 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48899)
責任編輯:wym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