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德部長:確保5G安全 不惜代價拆除華為


德部長:確保5G安全 不惜代價拆除華為(大紀元製圖)

【新視角看新聞】華為設備隱藏間諜風險,德國內政部長明確表示,出於安全考量應該不惜一切代價將其從德國的5G中拆除。德國也開始收緊投資,杜絕德國技術外流。

華為設備隱藏間諜風險,德國內政部長明確表示,出於安全考量應該不惜一切代價將其從德國的5G中拆除,別無選擇。

儘管德國對華為的審核還未結束,但內政部長費瑟(Nancy Faeser)認為,德國應該跟進美國、日本等國,將華為排除在外。

費瑟表示,如果使用某些通訊組件可能構成嚴重的安全風險,就必須禁止使用。費瑟主張網絡運營商必須採取行動,杜絕安全隱患。

內政部長費瑟8月18日對《商報》表示,如果華為和中興的設備可能構成高風險,那麼除了不計成本將它們從移動網絡基礎設施中拆除之外,別無選擇。

費瑟表示,安全問題不是兒戲,而且也不是第一天才發現,德國電信等運營商已經有足夠的時間來適應新的要求了。

事實上,美國2012年就對夥伴盟國發出警告,指出華為及中興涉嫌威脅「國家安全」。2018年,澳大利亞基於國家安全考量,拒絕華為參與當地5G項目招標,之後新西蘭、日本、英國、瑞典、加拿大等也相繼做出同樣決定。

德國從2019年就開始對華為進行審核,至今仍未結束。默克爾政府一直避免對華為採取強硬路線,而是強調嚴格審核程序,提高門檻,不僅從技術上也要從政治方面權衡利弊。

2023年3月,德國政府邁出了重要一步,宣布禁止在5G網絡建設中使用華為或中興公司生產的中國設備,而且已經安裝的設備也必須拆除,並以其它廠商的設備替換。

與此同時,路透社8月20日刊登的德國經濟部的一份文件顯示,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Robert Habeck)打算通過一項旨在加強經濟安全的新法律,來收緊外國投資的審查程序。

此舉正值德國尋求對華「去風險化」之際。政府已經在敦促企業減少對中共的依賴,同時也正在審查其現行法規是否足以鼓勵企業這麼做。

中共在印太地區的擴張以及對台灣日益增強的軍事威脅,促使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尋求供應鏈多元化。「去風險化」是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2023年3月最先提出的概念,隨後歐美國家開始跟進。

鑑於德國與中共有著密切的商業聯繫,德國因此被視為西方對華強硬立場中的薄弱環節。

德國經濟部的文件稱:「近年來,投資審查在德國、歐洲和國際上變得越來越重要。」

作為正在考量的法律的一部分,一定的投資將受到審計。在這些投資中,投資者通過合同協議而不是通過收購投票權股份獲得德國公司的商品或技術。

此外,經濟部還在考慮審查外國公司在德國建造新工廠的安全問題,也在考量是否需要審查可能涉及安全的關鍵研究合作交易。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使嚴重依賴俄能源的德國大吃苦頭。柏林正被一種擔憂所困擾:歷史可能會重演,而且規模要大得多。德國政府很多人擔心,若爆發台海戰爭,德國可能會因為對中共的依賴更深而加重負擔。中國長期以來一直是德國機械、化學品和汽車的最大市場之一。

德國高級經濟顧問莫妮卡‧•施尼澤(Monika Schnitzer) 告訴英國《每日電訊報》,中共入侵台灣的風險「非常真實」,德國絕不能「天真」對待此事。德國必須減少對中共的經濟依賴。

德國政府上個月在對華戰略中承諾,將通過實現供應鏈多元化和吸引半導體等未來技術來努力減少對華依賴。

7月25日,德國經濟部宣布,計劃在未來幾年內向半導體行業投資約200億歐元,以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供應鏈脆弱性之際,支持國內晶片業發展。美國的英特爾公司和台灣的台積電等公司都因將在德國建廠而獲得德國政府的補貼。

隨著中共越來越頻繁地使用經濟脅迫,西方國家越來越意識到對華「去風險化」的重要性,特別是在晶片等關鍵領域。美國和日本也在加強晶片合作,確保半導體供應鏈多元化。

另一方面,《德國商報》(Handelsblatt)日前援引一項研究報告稱,由於投資監管使得中資收購德國企業變得越來越困難,中共正在謀求通過許可證,來增加獲取德國技術的機會。

IW經濟研究所對德國聯邦銀行的數據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與2014年相比,德國2022年從中企獲得的許可證收入增加了兩倍多。與2020年相比,增幅約為一半。

IW全球和地區市場研究部門負責人尤爾根‧馬特斯(Juergen Matthes)說:「一個明顯的早期跡象表明,中企正在尋找一種獲得德國技術的新途徑。」

馬特斯告訴路透社,技術許可證是中共試圖「走後門」進入德國的一種方式。通過許可協議,中企可以獲得使用德國技術的合法許可。

據《德國商報》報道,在某些情況下,許可證會讓中企獲得敏感研究成果,例如在半導體行業,同樣的技術知識也可應用於軍事領域。

當被問及柏林是否會對此類許可模式進行更嚴格監管時,德國經濟部發言人告訴路透社,作為計劃中的投資審計法改革的一部分,正在研究各種方案。

在北京因俄羅斯、貿易和人權方面的政策日益受到西方排斥之際,德國日前公布人們期待已久的對華戰略,對「日益自以為是」的北京進行了評估,並概述了可能的應對措施,如對具有軍事用途的尖端技術實施對外投資控制,減少對中共關鍵依賴等。

朔爾茨曾表示,對華戰略所傳遞的信息是,在中共「融入世界貿易和世界經濟關係」時「必須考慮到對我們產生的安全問題」。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余平、張婷、李言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49113)

責任編輯:wym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雜誌購買網址:https://shop.epochweekly.com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