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去風險」概念擴大 箝制中共高科技野心


「去風險」概念擴大 箝制中共高科技野心(大紀元製圖)

【新視角看新聞】中共領導人習近平預期掌握半導體領域能力,使中共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技術超級大國。但此野心勃勃的計劃——到2025年時自產70%的晶片,現在看來已經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了。

以下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Eva Fu報道/唐雲舒編譯。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今年的經濟狀況很不好:數十年來一直是經濟增長引擎的房地產行業陷入停頓;7月份出口總額創下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最大跌幅,進口額也以兩位數的幅度暴跌。

根據彭博經濟(Bloomberg Economics)的預測,增長持續放緩的趨勢可能會令中國經濟無法趕超美國,儘管在此前的多項研究,都曾預測過中國經濟規模最早會在2028年超過美國。

由於中國年輕人失業率超過20%,習近平於今年5月份,發出號召青年人「吃苦」和「自找苦吃」的指示。

與此同時,中共政府更公開指責:美國是導致中國經濟陷入困境的罪魁禍首。

中共駐美國大使謝鋒8月底說,今年上半年美中貿易額大跌14.5%,是美國懲罰性關稅和出口限制措施「直接」導致的。他並稱美國試圖把中國「拒之門外」。

謝鋒當時通過視頻在《福布斯》(Forbes)主辦的美中經濟論壇(U.S.–China Business Forum)上發言。他引述數據質問說,美國對中國產品加徵了高達19%的關稅,「公平嗎?真的符合美國的利益嗎」?

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Gina Raimondo)在最近訪華時,也直接回絕了中方關於取消出口限制的要求。她說,「在國家安全問題上沒有協商餘地。」

爭奪技術優勢已成為中美緊張關係的一個突出表現,使得美國越來越趨向於主動出擊。美國的晶片出口管制措施,再加上關稅和其它措施,正在對中共的經濟造成幾年前都還不敢想像的打擊。

《大紀元時報》專欄作家、專注於中國問題的經濟分析師安東尼奧•格雷斯福(Antonio Graceffo)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些措施)正在產生碾壓性的效果,毫無疑問,已對中國經濟造成重大打擊。」

在外交辭令上,華盛頓一再否認想和中國脫鉤的意圖,而是更傾向於用「去風險」來解釋這些舉措,是為了降低在關鍵物資供應方面對中共的依賴、而採取的行動。

在過去幾個月裡,已有四位美國高級別官員高調訪華,試圖緩和雙方在貿易和防務方面的緊張關係。

格雷斯福表示,使用「去風險」這一措辭有兩個好處:一是避免和中國發生公開衝突;二是有助於拉攏歐洲盟友(一起抵抗中共)。他說,「讓歐洲人接受『去風險』的說法,終歸比接受『脫鉤』更容易些。」

他指出,在今年5月日本廣島市舉行的「七國集團」(G7)峰會期間,主要工業國同意採用「一套共同的應對措施」來反擊中共的經濟脅迫,並建立更有彈性的供應鏈。

格雷斯福說,「這就對了,我們說服了盟友。這個結果意義重大。這是七個最重要的國家,大家都參與進來了。」

2022年8月,中共因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問台灣,切斷了和美方的軍事信息交流,至今拒絕重啟熱線。

中共國家安全部(下稱國安部)曾罕見地在社交媒體上發文,指責美國採取「新兩手」(競爭+管控競爭)戰略,「註定失敗」。

國安部列舉了一系列令其不滿的事件,包括美國在近期宣布向台灣提供「外國軍事融資」;這一軍事援助計劃通常針對主權國家,是有史以來首次提供給民主台灣。帖文還說,美國在西藏、南海等問題上「挑起事端」,並且「唱衰」中國經濟。

國安部在帖文中聲稱,「要真正實現『從巴厘島到舊金山』,美國需要拿出足夠的誠意」;也就是說,習近平和拜登是否能在11月舊金山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期間會晤,要取決於美方的態度。

該機構並稱,中方「不可能按照美國的節奏行事」。

「藉故卸責」是北京的一貫做法。不過,其威脅這次能否奏效,還有待觀察。

拜登政府則維持強調「密集外交和激烈競爭並存」的必要性的立場。

即使在美國官員與中方接觸之時,拜登總統也出台了量子計算、微電子、先進半導體和人工智能(AI)等高端技術領域的投資限制措施,並稱這是「國家緊急事務」。

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地緣經濟中心(GeoEconomics Center)高級研究員、曾在特朗普政府擔任對華貿易主要談判員的克里特•威廉姆斯(Clete Willems)向《大紀元時報》表示,相對於美國將要採取的行動,上述限制措施「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他並說,拜登政府將在一年後審查其控制措施,評估如何擴展這些措施。

威廉姆斯說,美國的措施使得人們在制定對華投資決策時非常謹慎,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中共咎由自取。

原因是,中共當局的「清零」防疫政策太過嚴苛(少數幾個人檢測呈陽性就會引發整個社區被封鎖);對台灣擺出劍拔弩張的架勢;對科技行業進行監管打壓;對上海兩家美國公司進行突襲檢查;以及最近擴大《反間諜法》使用範圍、令正常的企業活動面臨風險,這些因素都使得中國投資環境更加惡劣。

如果用美國商務部部長雷蒙多的話來說,就是:中國已令人「無法投資」。

在投資者信心方面,中共當局也面臨著嚴峻挑戰。中國正在上演全球最大的富人出走潮:估計今年將有1.35萬富人尋求移民海外。

與此同時,雷蒙多說,美國正在穩步前進,有望在2020年代末打造出一個「龐大、深入、世界一流的半導體生態系統」。

雷蒙多最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我們在半導體設計方面已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AI晶片就是證明,我們在軟件開發方面已領先世界。」

中共今年8月1日正式實施對電子元件和半導體製造至關重要的鎵和鍺出口管制措施。一些國際半導體製造商表示,他們預計此項措施並不會對自己的業務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9月6日,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House Foreign Affairs Committee)主席邁克爾•麥考爾(Michael McCaul)在美國駐海牙大使館舉行的新聞簡報會上說,他懷疑中國最大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SMIC)違反美國制裁令、向電信巨頭華為供應零部件。由於西方企業為避免違規、紛紛拒絕向其供貨,華為目前已深陷困境。

而中芯國際提供晶片給華為Mate 60 Pro智能手機的行為,在中國被視為一項技術突破,但在麥考爾和其他議員提出批評後,中芯國際股價9月7日大跌。

眾議院美國與中共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主席麥克•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說,「不採用美國技術的話,這種晶片很可能無法製造出來。」

「該終結美國對華為和中芯國際的一切技術出口了。(我們)要以此表明,任何蔑視美國法律和破壞我們國家安全的公司,該公司與我們的技術聯繫,都將被切斷。」

格雷斯福和其他中國問題專家認為,從特朗普政府開始的對中共強硬立場,在拜登任內進一步加強,到如今已經沒有迴旋的餘地了。

回顧「去風險」一詞,在五年前還只是人們討論的一個概念,現在似乎已經是實際行動了。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 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49474)

責任編輯:wym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雜誌購買網址:https://shop.epochweekly.com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