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港慈善趨政治控制化 恐失公益精神難發展


港慈善趨政治控制化 恐失公益精神難發展(大紀元製圖)

【新視角看新聞】香港賽馬會9月11日宣布撥款50億元,作為成立「公益慈善研究院」的初始基金。特首李家超要推動香港成為「國際慈善中心」,但不同評論均質疑可行性。

香港賽馬會9月11日在香港舉行的國際慈善論壇上,宣布撥款50億元,作為成立「公益慈善研究院」的初始基金。特首李家超在場明言,要推動政策吸引家族辦公室及信託基金來港,深信研究院有助推動香港成為「國際慈善中心」。但不同評論均質疑香港成為「國際慈善中心」的可行性。

香港賽馬會網站介紹,「公益慈善研究院」、「立足東方,面向國際」,使命為「連結區域和全球公益慈善事業」、「擴展策略性和創新的方案,應對區域和全球挑戰」,並「推動公益慈善行業專業化」。

其主要工作,表明是「提升各地特別是本港及其他大灣區城市公益慈善發展的專業水平」,及「促進世界各地不同階層公益慈善持份者的連繫」等。

香港賽馬會的慈善信託基金是全球十大慈善捐助機構之一。馬會網站指,慈善信託基金過去10年的捐款,每年平均為50億港元,惠及社會各階層。2022/23年度,馬會的已審批捐款總額為73億港元,共資助247個慈善及社區項目。

時事評論員陶傑12日在網上節目「風雲谷」中分析,賽馬會做慈善已有100多年歷史,對於撥款有嚴格的監管和跟進機制,認為若捐這50億元是為研究如何做慈善,「如果馬會是心甘情願的話,它絕對不會捐」,因為一看就知道,「中間有人『Cap水』」,稱慈善事業的大忌是讓人以行政為名濫開職位,質疑賽馬會是否在政治壓力下撥款,以及馬會是否會派人監管相關款項的使用。

社會政策及公共行政學者鍾劍華13日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在香港部份非政府組織(NGO)的管治架構、董事會,不少成員都是政府委任,認為現時的NGO「已經冇乜(沒甚麼)自主性,全部只係社會福利署的分部」,並表示政府對NGO「管得太多,管得太死」。

隨着政府越來越主導慈善機構工作,甚至成為慈善機構的主要資金來源後,慈善機構已經被控制住。

鍾劍華說,近年政府的政治控制,又用盡方法去行政及政治控制義務機構,「全面落實中央管治」,「咁就唔係搞慈善事業啦」,加上香港中聯辦積極做事,顯然想在政治上控制義務機構,亦即用中共現時進行的那一套。

查中國多間院校均設有類似名稱的機構,例如清華大學的「公益慈善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的「中國公益發展研究院」、北京師範大學的「中國公益研究院」、廣州中山大學的「中國公益慈善研究院」。

以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為例,其由民政部委託設立,其目標與賽馬會的「公益慈善研究院」類同,稱「推動培育公益人才、有效運用科技、催化與倡導公益創新,及全球範圍的有效溝通與交流」。

鍾劍華12日在「追新聞」的時評節目質疑,香港憑甚麼躋身「國際慈善中心」 ? 鍾劍華指近兩、三年,政府在經濟下滑、財政緊張下,撥款「更手緊」,而且政府在與慈善機構的協議中追求的指標並不現實,例如要交代活動人數、滿意度等。

另外,近年公民社會受削弱,有的機構業務收縮,找義工亦越來越難,亦導致他們的動員能力較差;市民在公民社會不活躍下,承擔感下降,也導致捐款下降。

鍾劍華向本報補充,1970年代香港政府的福利政策白皮書,提到「VAs」(即今日的「NGOs」)有很多優勢,包括比較有彈性、可以作出實驗性的服務計劃。他們在基層有政府缺乏的觸覺,亦可比較有效動員義務工作精神。鍾慨嘆,上述的情況,在現時NGO要跟足政府標準下「優勢全失」。

鍾劍華強調,慈善事業從來都是要由一個願意互相扶持的社會群體開始,最終推動一種互相承擔的精神,「不會是由上層發動而發展到慈善事業」。

鍾劍華進一步分析,中國無慈善事業、從來都不會有廣泛而有效果的慈善捐款,亦不會有真正的義務精神,「連紅十字會這類組織都成為了貪腐的平台」,到今日,中國沒有廣泛存在的獨立慈善機構,「原因就是因為建設不到公民社會。就算政府話要鼓勵成立各種非政府機構,最終都是不成功,因為全部都要被民政部管」,最終搞不起慈善事業,「或者說未出世已經胎死腹中」。

學者馮智政12日在網上節目「堅離地政經」指出,香港「曾幾何時」是慈善中心,但現時香港在種種限制下,不能成為「國際慈善中心」。馮智政認為,國際慈善中心要配對上國際金融中心,以接近資金來源。

馮智政以自己成立「港美教育交流協會」,提供學童免費英文補習、海外升學服務等為例,經歷港府訂立《眾籌法》後,各非政府組織解散,加上港人教育專家移民離開到英美,最後馮智政選擇在美國註冊。

時事評論員鮑偉聰12日在網上節目「風雲谷」中分析,新加坡在疫情後成為海外家族基金辦公室成立的熱門地點,指李家超希望以「國際慈善中心」包裝「搶客」,將他們的龐大資金帶到香港。

鮑偉聰指出,家族基金在港做慈善可以免稅,有很多事務都可以報銷,李家超是向中國富豪招手「抬錢來香港」,以慈善包裝,實則希望吸引中國富豪,其資產能在慈善的保護傘下倖存。

鮑偉聰舉例,內房爆煲危機主角之一的碧桂園,曾經在7月,向香港國強公益基金會捐贈兩成股份約64億港元作慈善用途,被外界認為是轉移資產。鮑偉聰認為,一旦碧桂園在中國破產,上述的兩成股份及相關資產不會受到影響。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張瑛瑜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 (ID 49572)

責任編輯:T so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雜誌購買網址:https://shop.epochweekly.com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