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推新房改政策 分析:房企倒閉再加速
中共推新房改政策 分析:房企倒閉再加速(大紀元製圖)
【新視角聽新聞】中共宣布新一輪「房改」政策,早先在「認樓不認貸」下購樓者都是高位接盤,被認為是遭當局收割的最後一批韭菜。分析認為,新樓改將搶走剛性需求人群,導致房地產市場破產。
在房地產業接連爆煲、泡沫開始破裂之際,中共宣布新一輪「房改」政策宣稱,樓市將實施「保障性住樓」主導的雙軌制。不過,有分析認為,新樓改將搶走房地產開發商的剛性需求人群,導致本已岌岌可危的房地產市場破產;同時壓制住樓投資屬性,更會使過去二十多年中國人積累在房地產上的財富大幅度縮水。
這項影響巨大的住樓政策叫作「關於規劃建設保障性住宅的指導意見」,早在今年8月25日就已由中共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命名為14號文件,9月1日正式由國務院正式印發,傳達到各地方政府,要求中共住建部會同發改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理總局等多部門配合協調。據悉,廣州已開始推進新型住樓類型的制度設計。但是,相關消息直到10月26日才由經濟觀察網首次披露出來,引發廣泛熱議。
這一輪的房改宣稱有兩大目標:
一、 在大城市加大保障性住樓建設和供給,提高保障性住樓的總供給比例。
二、讓改善性住樓,也就是所謂的「商品住樓」回歸原本的商品屬性,限制其金融投資性。
其中改善性住樓的市場佔比約為40%,屬於小眾市場;而保障性住樓、公租房、廉價房的市場佔比為60%,將主導住樓市場。
根據14號文件,保障樓主要涵蓋了剛性需求人群,主要包括三類:
一是中低收入的工薪階層,二是新就業的大學生和各類創業人群,三是政府引進人才。
無樓者都可申請,只能購買一套。同時禁止保障樓變更為商品樓流入市場。如果辭職、離職等原因離開企業或政府機關事業單位,保障樓將由各地政府依規定回購。
保障樓的運作方式按「保本微利」原則,其配售價格由三部份決定,即劃撥士地的成本、修建成本及適度合理的利潤測算確定。為了保障用地供給,14號文件規定,保障樓以劃撥方式供應土地,僅支付相應的土地成本。同時,利用依法收回的已批未建土地,其中包括破產房地產企業的處置土地及商品住樓等。
此外,14號文件提出,對商品房庫存大的城市,適當改建或收購作為保障樓的樓源,活化閒置土地和庫存房等。
中共這一輪房改政策將在3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推行實施,符合這項條件城市共35個,幾乎覆蓋了中國一、二線主要城市。
包括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成都、天津、武漢、東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瀋陽、青島、濟南、長沙、哈爾濱、鄭州、昆明、大連、南寧、石家莊、廈門、太原、蘇州、貴陽、合肥、烏魯木齊、寧波、無錫、福州、長春、南昌、常州。
14號文件內容看似是為了解決居住需求和高樓價的矛盾,但有分析認為,新房改提出的口號很美好,但實際上是盲目且脫離現實的。在當前中國房地產市場岌岌可危之際被推出,將導致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全面破產。
時事評論人士文昭在其自媒體節目中表示,新房改政策將帶來一系列嚴重後果。文昭說:「在整個房地產市場蕭條的當下,發展商期待,房地產債務波及到銀行金融系統之際,政府能夠放開限價控制,開發商因此可以自由打折銷售,吸引剛性需求者入市購樓,消化庫存,實現現金回籠,逃過當前的房地產危機。」
文昭認為,如果政府將破產開發商的庫存樓徵收後,作為保障樓低價賣給剛性需求者,在當前房地產市場供大於求的現實之下,廉價保障樓將搶走大量剛性需求者,相當於切斷了開發商的唯一生路。最終房地產會全面爆煲,引爆中國的金融危機。
值得一提的是,14號文件早在8月25日被中共正式敲定,但一直沒有對外公開,然而就在正式敲定之後,中共又在9月至10月份推出一系列所謂的樓市鬆綁政策。比如,廣州和深圳8月31日率先推出「認樓不認貸」政策,對限價與限購做出一定程度鬆綁。之後,北京、上海等城市跟進,在以往的「金九銀十」房地產促銷旺季吸引民眾購樓。
然而隨著14號文件的登台亮相,在「認樓不認貸」的政策下的購樓者都是高位接盤,被認為是遭當局愚弄、收割的最後一批韭菜。
北美投資顧問Mike Sun對大紀元表示,「正常的房地產市場需要具備居住和投資雙重屬性,但是新房改政策限制投資,這就失去了正常的市場投資和買賣環境,住樓就成了一堆堆的鋼筋水泥。」
Mike Sun認為,過去二十多年,中國人的財富大都來自房地產,新房改意味著,今後這種財富累積方式不會再有,曾經積累的財富也面臨大幅度縮水,甚至崩塌。
Mike Sun還質疑修建龐大保障樓的資金來源,他說:「承建市場佔比六成的保障性住樓,目前地方財政困難重重,負債累累,其資金來源是個大問題。」
目前,中共地方財政高度依賴房地產,地方政府通過掛牌拍賣土地,獲取大量土地出讓金,這成為中共地方政府重要的財政收入,已佔據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30%,甚至40%。還有觀點認為,失去這筆主要收入,對當前債台高築的地方政府的財政猶如釜底抽薪,可能會更加速地方財政的崩潰。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專題部記者趙彬採訪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聽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 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50421)
責任編輯:T so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雜誌購買網址:https://shop.epochweekl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