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為何急不可耐 清算「李克強經濟學」
中共為何急不可耐 清算「李克強經濟學」(大紀元製圖)
【新視角聽新聞】前中共總理李克強剛剛去世,內部已傳出對他的政治遺產清算已經開始了,在最近的一次會議上,當局對國有企業做出新指示,反映出中共的一、二號人物的內鬥仍在持續。
前中共總理李克強剛剛去世,內部已傳出對他的政治遺產清算已經開始了,在最近的一次會議上,當局對國有企業做出了新的指示,反映出中共的一、二號人物的內鬥仍在持續。
11月7日,在中共深改委第三次會議上,當局對國有企業做出新的指示,「推動國有資本向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加強對自然壟斷環節落實國家重大戰略和規劃任務」的監管、「推動處於自然壟斷環節的企業聚焦主責主業」。
這些措施進一步確立了國企在中國經濟中的主導地位,似乎是在清算李克強的政治遺產,因為李克強過去強調的是向國企灌注更多的市場因素,而不是強化國企。
李克強曾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自然壟斷行業要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實行「網運分開」,將競爭性業務全面推向市場。
中共的一、二號人物在經濟管理權上的爭執貫穿著整個過去的十年,2016年7月份,中共兩名最高領導人分別對國有企業如何發展卻是做了相反的批示,導致下屬無所適從。
當時習的批示「要理直氣壯做強做大做優國企」、「加強和改進黨對國企的領導」;李的批示則是「國企要遵循市場規律,瘦身健體提質增效,淘汰過剩落後產能」、「推動國企改革,推進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
政經學者、《旭光時評》主持人鄭旭光對大紀元表示,李克強是讓國企更具有市場性質,並不是說把它變成私人企業。共產黨從來沒有說不搞國企了,一直都是這麼一種方式,朱鎔基那時候叫「抓大放小」,習時期叫「做大做強做優」,現在主要的是做強,做大都不提了。因為國營企業肯定是賠錢貨,賠得太多了國家就不願意賠了,就不做大了。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Wong)對大紀元表示,這次的新指示並沒有明顯變化,只是北京的敘事方式帶有傾向性而已。真正區別是在於李克強提出的混改,現在不再提了。因為所謂的混改,還是以國有為主,沒有多大意義。
鄭旭光說,「混改就是鼓勵私營企業投資進來,加大市場運營成分,激活國企的活力。國企向來不是以追求效率為目的,但又希望它少賠點錢,所以鼓勵讓私人企業進去,但必須控制在政府手裡。」
而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提及10年前眾所周知的「李克強經濟學」了,巴克萊資本在研究報告中說,「李克強經濟學」有三個重要支柱,也就是「不推出刺激措施」、「去槓桿化」以及「結構性改革」,其核心是向市場放權讓利。
11月6日,李克強離世後不久,《財新週刊》發表社論《改革亟須新突破》,文章中不點名提到李克強名句「長江黃河不會倒流」。
文章還說,在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史上,十八屆三中全會與開啟改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一樣,具有里程碑意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最重大的理論成果。
2013年十八大三中全會上,李克強在制定中國基本經濟政策方向方面,發揮了主導作用,財新的社論則反映了習李之爭仍在繼續。
不過,所謂「十八屆三中全會最重大的理論成果」並沒有落實,本應擔綱中國經濟重任李克強的角色不斷被習掏空,國進民退一直在持續。
鄭旭光表示,李克強如果有政治遺產的話,應該就是指十八大三中全會的決議,所謂李克強經濟學是一個非常窄的政策性產物。
「而習的做法是,他不會否定市場是決定作用,而是搞一些新提法,強調國企要做強做大做優,讓三中全會文件束之高閣。共產黨國家經常這樣,領袖想做一些他認為非常必要的事情,但又得不到多數人的認可,就會利用領袖地位,另外開一條線路,把黨的集體意志和決議束之高閣,中共過去十年就這麼幹的。」
由於缺乏制度的配套措施,中共政府主導的經濟措施往往以失敗告終。黃大衛說,(李克強)所謂全民創業、全面創新,還有什麼互聯網+,還有中國新四大發明(高鐵、掃碼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最終結果都是變得並不如人意,非常不理想。
隨著李克強的離世,繼任者李強如何處理中國經濟及與中共黨魁的關係成為焦點。按照慣例,二十大召開一年後,通常會召開三中全會,確定了國家經濟政策的基本方向,但至今還沒有召開三中全會的跡象。
近期當局不斷釋放要繼續改革開放、給民營企業和外資更大空間的信號,但當局的說法與做法不一樣,阻擋不了民營企業家跑路和外資逃離。
黃大衛認為,新總理之後未來經濟情況取決於兩個方面,首先是國際關係能不能得到改善,不改善的話就進入內循環;其次是政治安全跟經濟之間考量誰更重要,這完全取決於北京最高領導人的意向,他能在政治安全方面出讓多少空間發展經濟。
台灣總體經濟學者吳嘉隆表示,(中共)內鬥是一定的,因為要找人背鍋,所以肯定會不斷有人要背鍋。
在中共安全壓倒經濟的議程之下,中國經濟持續下滑,再加上美中地緣政治日益緊張,投資者對中國市場失去了信心。11月3日,中共外匯局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中國直接投資負債減少118億美元,這是自1998年有記錄以來首次出現負值。
鄭旭光認為,不光是外資撤離,中資也在撤離。中低端製造從長遠布局,肯定要到勞動力便宜的地方。再有美中這種地緣政治競爭,註定你的高端是被打壓的,那就要變成新加坡企業,不受中國企業的約束了。
「中國的老齡化都是定了的事,資本外流都是定了的事,中美競爭都是定了的事,再換一個人來,美國照樣要遏制你的科技發展,軍事發展。還有中國發展到一定程度,資本回報率遞減,這個也改不了。」
鄭旭光指出,西方也覺醒了,過去被騙得太狠了,共產黨原來不想搞和平演變,現在圖窮匕見。中共明確告訴你,黨國是不想變的。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宋唐、易如採訪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聽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 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50527)
責任編輯:T so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雜誌購買網址:https://shop.epochweekl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