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斷頭將軍」之女的星光與古韻

?"
陳琪在澳大利亞珀斯家中的近照。(林文責/大紀元)

曾經優雅彈箏的玉手早已在生活磨難中變粗糙,曾讓一代歌后鄧麗君為之傾倒的琴聲也塵封在久遠的記憶裡。偶然的一次會面,陳琪,一位普通老人翻開她亮麗的生命史冊,這位名人之後不被人知的故事因她的才華洋溢與正直堅毅而更添傳奇。

文 _ 安琪

1970年的一份無線電視雜誌裡,一位端莊清秀的少婦身著旗袍,頭梳盤髻,靜心彈奏古箏的彩色整幅圖片引人注目,圖說為「陳琪在「歡樂今宵」演奏古箏」。

「歡樂今宵」,這個曾經是香港電視70、80年代最受歡迎和最長壽的綜藝節目,不少無線電視的一線當紅演員都曾參演。當陳琪出現在「歡樂今宵」的舞臺上時,很多觀眾甚至製作人員都在好奇地問:這個名不見經傳的陳琪能彈那麼好的古箏、能唱那麼動聽的民歌,她從哪裡來?


1970年一份無線電視雜誌的彩色整幅圖片引人注目,圖說為「陳琪在「歡樂今宵」演奏古箏」。(陳琪提供)

曾是將軍最珍愛的女兒

「1940年我出生在一個經濟還不錯的家庭。父親是國民黨軍官──縱隊司令少將,在抗日戰爭中堅決抗日,被日本人打死並割下人頭,掛在城牆上示眾。他成為中國有名的『斷頭將軍陳中柱』。死後國民黨加封一級中將。那時我才一歲。」(陳琪自傳《箏路歷程》)

陳中柱將軍,江蘇鹽城人,1941年抗日犧牲時年僅35歲,留下兩個女兒和一個遺腹子,陳琪是次女。儘管陳琪對父親沒有任何記憶,據姐姐描述,她曾是陳將軍最為珍貴的女兒。陳將軍喜歡把襁褓中的陳琪抱在手中,誇她生得漂亮,給她取名為「琪」,取仙子安琪兒的意思。陳將軍那時每天一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陳琪的房間看她。

命運多詰難 幸有上天眷顧

父親生前對陳琪的珍愛並沒有給她的人生帶來幸福。從陳琪記事起,她就像是家裡多餘的人,是家人的出氣筒和最沒用的人,因此從小形成膽小怕事的性格,甚至話都不敢多說,口齒也不清楚;再加上中共奪取政權後,陳琪家裡因為國民黨軍官的背景,母親被拉去坐牢,「成分不好」的她在學校和社會上也抬不起頭來。生性好強的陳琪只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學習上,努力做一個好孩子,以期贏得他人的認可。儘管從小在逆境中成長,好強的個性加上天生的音樂才賦,成就了陳琪日後在藝術上的輝煌。

琴棋書畫 18世紀的人生在20世紀

刻苦用心換來的好成績得不到家人認可,因為政治原因也得不到學校的承認。陳琪卻因為天生對藝術的喜愛,在那片濁世中尋得一方淨土。琴棋書畫都是陳琪的所愛,也樣樣用心去學。她的同學們常說她是18世紀的人,卻錯生在20世紀。

陳琪從小就喜歡音樂,被音樂老師推薦報考「中學生藝術團」,卻陰錯陽差地被歌詠組錄取,從而啟發了她的歌唱天賦,並學習了很多以後用得到的音樂知識。因為常常要參加藝術團的演出,陳琪也因此幸運地躲過了那個年代的中學生被強制「義務」修鐵路或下鄉種田的艱苦時光。

在中共的文革中,一切傳統和文化都被踩在腳下。孫子仙,一位身懷古箏絕藝的先生,不為五斗米折腰,屈身於糧站職員,用業餘時間免費教八個他喜歡的徒弟,陳琪有幸成為其中一個。陳琪特別喜歡古箏低沉、古雅的聲音,學箏特別努力。陳琪還用她唯一值錢的金項鍊換了師爺的琴和題字,並因為日後移居香港,使得師爺的古琴得以逃脫文革厄運,並將所學在香港發揚。當後來孫先生知道這一切後,流著淚對陳琪說:「謝謝你!謝謝你!」

學業、文藝出眾卻沒有出路

儘管學業、文藝出眾,中學畢業的陳琪卻因「家庭成分」問題不能被藝術院校錄取,最後終於有機會候補上了當時沒人去的中醫學院。陳琪對中醫不感興趣,但能上大學,想著畢業後能找到工作,就已經很知足,也因此勤奮讀書,成績也是名列前茅。然而象牙塔裡已不是淨土一片,中共社會上的政治污濁早就玷污了中國的每個角落。儘管成績拔尖,陳琪仍因為成分不好,在學校裡備受歧視,然而真正讓陳琪感到絕望的,是不久後發生的一件事。

陳琪以前學校的一位女同學來中醫學院求職,人事科長約她在宿舍見面,陳琪在外面等。不一會兒女同學滿臉通紅、氣憤得手直發抖,出來對陳琪說:「這個混蛋,要我成為他的女朋友就讓我進醫學院。」當時女團支書看起來和藹可親,陳琪就把同學遭遇的事情告訴她。

哪曾想轉天黨支書就來找陳琪,把她大罵一頓,說她造謠生事,破壞黨和領導的威信。此後陳琪在學校的日子就更難過了。絕望的陳琪只好請醫生開了張「神經衰弱」的證明,休學離開了中醫學院。大學沒畢業的陳琪找不到工作,只好做代課老師,內心裡覺得自己太低微、太沒用。

從懂事起就遭受中共的政治迫害,這給陳琪的人生刻下了永遠無法抹去的傷痕。十幾年後陳琪從香港藝術圈的頂峰,跌落到在珀斯餐館洗碗的低谷,也從未叫過苦。對她而言,海外自由世界裡再苦再累的工作,也苦不過在中國大陸那種在政治上抬不起頭來,不知道會在哪一場政治運動中倒下的生活。

機緣引路 進入香港娛樂圈

一生中唯一的一份愛情,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戀,定格在少女情竇初開的心田深處,永遠都無法忘懷。然而殘酷的現實讓陳琪遠嫁香港,陳琪的人生從此開始的每一天都不再是為自己而過。

陳琪,一個家庭婦女,為了養活三個孩子和遊手好閒的丈夫,每日拚命教古箏、配樂配歌賺錢。她送孩子去最好的私立學校、給還在大陸的母親寄大筆大筆的錢、在香港攢錢買樓,自己的生活卻非常拮据,從沒吃過一個整個的水果,吃飯也常常是把孩子們剩下的撥在一起,草草打發一頓。

陳琪的藝術才華卻逐漸顯露。一次,一位表演二胡的朋友請她幫忙在一個文藝晚會上給他的二胡表演配唱。完全不了解香港娛樂圈的陳琪只穿了一件白襯衫和一條黑裙子就去了,後來才發現那個晚會有多位歌星穿著華麗晚宴服裝來表演。到陳琪上臺時,唱了一首〈探情郎》,結果掌聲雷動,安哥聲不斷,主持人請她再唱一首。一首〈繡荷包》後,觀眾仍要求再唱。因為只準備了兩首歌,也就謝過下臺。

不曾想當天的主持人是胡章釗──香港家喻戶曉的無線電視「花王俱樂部」節目主持人,他發現陳琪的才能後異常興奮,發動電視臺編導尋找這位唱民歌的「家庭婦女」。陳琪因此被香港當時最出名的無線電視臺邀請,上電視彈古箏、唱民歌,給電視觀眾們帶來一股清新的藝術氣息。第一次演出完,編導告訴陳琪:妳唱完後電視臺的電話不停,說這民歌唱得太好了,他們喜歡聽。除了唱民歌,陳琪還表演黃梅戲、彈古箏,都深受觀眾歡迎。


陳琪劇照。(陳琪提供)

和李小龍同臺 教汪明荃甩水袖

陳琪在電視臺演出,除了和當時已經鼎鼎大名的明星如李小龍等同臺演出外,也見證了不少後來成名的明星當時青澀的成功之路。

一次在「麗的呼聲」(Rediffusion)電視節目演出時,陳琪在後臺遇到當時還只是臨時演員的汪明荃。後來被稱為「汪阿姐」的華人世界裡知名度最高的越劇演員之一的汪明荃,那時還不會唱歌,要由陳琪等人在幕後儀唱。她在後臺穿上古裝後,水袖總是不聽話,撣不上手。陳琪看到忍不住教她門道:放下水袖,在袖口的中間用大指和食指夾住,然後用其他三指把水袖彈上去,水袖就會整齊地彈在袖子上。汪明荃學會後果然水袖就揮灑自如了。她很感激,並問陳琪是科班出身嗎?陳琪告訴她:「我不是學藝的,我是學醫的。」

古箏古韻 得到大師們的認可

作為初出茅廬的新手,陳琪在香港教古箏的幾年中也經歷過不少坎坷。第一關就是本地有名的中樂演奏家、作曲家王粵生給她的考驗。王會多種樂器,包括古箏,也出過幾張古箏唱片。有一天他突然登門要陳琪彈一曲給他聽。陳琪百般推脫未果,只好彈了一首古曲〈哭周瑜〉。見陳琪在一根弦上揉出四個音體現出哭的意境,同時在另一根弦上彈哭中的抽泣,王粵生聽得心服口服。


陳琪劇照。(陳琪提供)

另一次是臺灣有名的一位青年古箏教師特地從臺灣來港登門拜訪,彈了很多曲子給陳琪聽。這位教師手法又快又好又熟練。他彈到〈紡織忙〉時,告訴陳琪,彈時要注意手的姿勢,像在紡織一樣。陳琪讚賞其高超的技術,但有不同的觀點。她認為彈古箏講究古典韻味,不能只顧快,比如這曲〈紡織忙〉,既要彈出織女的忙,也要彈出她的孤單與無奈,每一個音都要揉得很有韻味、感情和古典意境。幾天後,這位臺灣來的教師在一個香港文人雅士的集會上,輸給了陳琪一位初學的家庭婦女學生,由此他對陳琪佩服得五體投地。

接著,臺灣的國樂大師、中華音樂會會長,也是古箏教師梁在平給陳琪打來電話,介紹他自己的師父是河南派的婁樹華。陳琪也正是婁師父的另一個弟子孫子仙的徒弟,可謂是師出一脈。婁樹華是中國北方古箏藝術的代表,他於1938年創作的箏曲〈漁舟唱晚〉,一經問世就開創了箏曲的新紀元,幾十年來歷久不衰。陳琪保存的琴正是師爺婁樹華的傳琴,箏後刻有他的詩和名。梁在平會長聽到此事,立刻叫其女兒赴港與陳琪會面,瞻仰了師爺的傳琴並送了陳琪許多他的唱片。


陳琪新馬演出紀念唱片封面。(陳琪提供)

陳琪有一次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演出時,也有幸會見了馬來西亞著名的古箏大師陳蕾士。那是陳琪第一次出國登臺演出,又正好趕上大明星鄧麗君剛剛演完,陳琪心裡忐忑不安,不知會不會有人來看她的演出。沒想到酒店的夜總會座位已訂滿,還在不斷加臺。酒店經理告訴陳琪說:「全部都是本市音樂團體、國樂愛好者訂的臺。」他叮囑陳琪當晚一定要表演古箏。這一次演出為陳琪在東南亞打響了名聲。


陳琪劇照。(陳琪提供)

古箏大師陳蕾士帶著他的兩張唱片和一班學生來見陳琪,也表演了古箏。面對著這些古箏老師們,陳琪忽然覺得汗顏。為了生活、為了孩子、為了賺錢每天不停地教箏和唱歌,陳琪覺得自己太俗了,現在這種「燈紅酒綠盡徬徨」的生活,根本就不是她追求的「黃卷壽燈論文章」的境界。正處在古箏演出事業頂峰的陳琪卻萌發了退出娛樂圈之意。

鄧麗君要拜師學古箏

陳琪在電視臺亮相後,不僅找她學古箏的人多了,也不斷有香港本土和外國的酒店老闆找她簽約演出。在各種酒店演出的這段時間,陳琪學到了很多演出知識、社會知識,懂得了更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等;同時潔身自好,不貪不戀,也智慧地避免了很多麻煩。在國外演出的眾多經歷中,很珍貴的一件事是與鄧麗君同臺。

一次在外國酒店演出時,正好趕上鄧麗君同臺。鄧麗君的母親很能幹,也很體貼,在後臺經常會弄些麵葉、麵條、蔥油餅等給大家吃。鄧麗君很喜歡古箏,看了陳琪的表演後,希望能跟陳琪學。那時的陳琪忙於各地演出賺錢養家,只好說:「等妳有空、我也有空時再學吧。」可這樣的日子永遠也等不到了。1995年鄧麗君因哮喘病發作失救而香消玉殞。

「人在做,天在看」 不可不信

陳琪在香港12年,工作了六、七年,從對香港一無所知,到一個人帶著三個孩子在香港立足,有了自己的事業、不錯的收入,這期間得到很多人的幫助。陳琪對此心存感激,認為老天爺待她不薄。她也因此敦促自己,在人生的路上不可做一件壞事,因為「人在做,天在看」,不可不信。

為了孩子改嫁珀斯

儘管在香港事業蒸蒸日上,為了讓三個有哮喘病的孩子不再發病,陳琪聽到兒科醫生說香港氣候不好,不利於治療,而澳大利亞的珀斯是自然治療哮喘病的最好地方,決心離開香港。另一個讓陳琪心有餘悸的是,一旦將來香港回歸,共產黨統治了香港,她從小經歷的悽慘遭遇會不會在她的子女身上又一次上演?

儘管決心離開香港,不懂英語的陳琪卻寸步難行,為了孩子,最後只能選擇改嫁到珀斯。在離開香港時,一直在陳琪家做傭人、陳琪待她如母的珍姐偷偷對孩子們說:「你母親全是為了你們才選擇嫁去澳大利亞的,如果你們不孝,雷會劈你們的。」

捨棄了在香港的事業,來到珀斯洗碗、開餐館,磨破了曾經彈古箏的玉手,催老了姣好的容顏,這樣的日子一過40年。所幸的是,正如兒科醫生所講,三個孩子的哮喘病再也沒有發過。兒女們對母親也愛得很深,很孝順。


陳琪和三個孩子。(陳琪提供)

像父親那樣撐起一片天

移民到珀斯的陳琪,除了養育孩子,還耗盡心思和積蓄,將母親、弟弟全家和姐姐移民到珀斯。冥冥中她似乎知道,父親把挑起一家人的重擔交給了她,再難也要走下去,而父親在冥冥中也在保佑著她。陳琪無論受到多大的委屈,她相信,老天爺自有秤一把。

70年的坎坷輾轉、悲歡離合,陳琪盼望著有合適的機緣出版自傳《箏路歷程》,讓更多人能通過她的人生故事體驗生活的艱辛,了悟在磨難中的心靈真諦。◇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