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西螺小鎮今古情

?"
西螺延平老街建築古樸典雅。

站在西螺百年老街的鐘樓棟間天井裡,可以窺見從一小片天空篩進來的陽光,紅木條窗在白壁上靜靜的守著恆古的風情。望著這片狹小天井可以想像,昔時,在這條寬僅四公尺的「西螺第一街」上,挑夫、人力車穿梭的繁忙景象。

文、攝影 _ 王金丁

「在這裡沒有隱私權,你什麼時候起床什麼時候睡覺,街上的人都知道。」西螺延平老街上,金玉成鐘樓現任女主人愉悅的說:「那是關心。」


百年前的金玉成鐘樓叫人發思古幽情。

坐在鐘樓桌前往外望,遊客踏著悠閒的腳步走過街道,早晨軟軟的陽光順著兩排古老街樓鋪下來。女主人端來咖啡,香醇味道已飄了出來,他們賣的是西螺的純樸、老街的寧靜。

早期,鐘樓先後建了前後棟,如今站在棟間的天井裡,可以窺見從一小片天空篩進來的陽光,紅木條窗在白壁上靜靜的守著恆古的風情,主人說:「這裡就是西螺第一街。」螺陽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何美慧在其所著《西螺延平老街的日記》裡,這樣描述:「清朝時除人力畜運外,西螺以船舶為主要交通工具,渡船頭為南北雜貨運輸驛站,商人和大陸福建廈門通商,貨物在西螺以小船載送到鹿港,再從鹿港轉運大陸。所以緊臨濁水溪堤岸的市後街、東市場與暗街,為西螺街區最早的發展源頭。」以前的暗街就是現在所稱的「西螺第一街」。

百年茶莊 古樸民風悠悠襲來


捷發乾記茶莊建築物分為前、中、後棟三座。此為天井。(攝影/龔安妮)

走過幾間街樓廊下,就是捷發乾記茶莊。從天井穿過窗戶照射進來的光線,使得店鋪裡更覺寬敞,褐紅色的大錢櫃與長板凳在靜謐的空氣裡,散發著古樸的氣息,似乎看見了昔時店家與顧客買賣的情景。左右兩壁的木櫃裡,圓圓的大茶罐還站在上面,高高的看著櫃前雲集的顧客,店鋪裡似乎仍然飄著茶香。一旁展示櫃裡躺著發黃的帳簿,毛筆的墨色數字清晰的記載著當時熱絡的交易往來,只是不見了長袍正襟的掌櫃人。


捷發乾記茶莊的前廳。

金色行體「清夜靜聽曲韻詩」書寫在赭紅門柱上,更顯得清亮;門板上,古香古色的彩繪玻璃吸引我們踏上了樓梯。原來一、二樓層間開了一個口狀吊井,便於貨物上下運送。中棟為一樓磚造建築,走過穿堂,再經過儲茶間,左邊就是製茶烘焙的地方。後棟為三開間二樓半磚造木構,望著頭上洛可可式的建築,就順著樓梯扶手攀緣了上去。


天井中鑿一水井,為許家內眷洗衣、洗菜和談天的聚會處所,現水井已封。(攝影/龔安妮)

倚在二樓迴廊欄杆俯視腳下,赫然看見一樓天井裡鑿了一個水井,老舊的鐵鑄把手垂置地上,雖已不堪使用,可以想見昔時商家內眷洗衣、洗菜時的熱鬧景況。將視線移至大廳石階前,門楣上懸掛的「瑤林衍派」匾額,靜靜的訴說著歷史的跡痕。走到迴廊前平臺抬頭望去,那隻雄踞雕花屋宇上的泥塑大鷹,在天空中正待展翅高飛。在這裡,能看見屋頂上的女兒牆、雨庇及陽臺,還有混和洋和風格的建築飾物,造型精緻典雅,極富藝術氣息。


從迴廊可看到屋頂上的女兒牆。


捷發乾記茶莊的雄偉建築。

近百年前,延平路上東市場一帶商業興盛,捷發乾記茶莊曾風光一時。據《西螺延平老街的日記》記載:「茶莊創始人許金生於清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青年時自福建泉州渡海來臺,在西螺街落腳開店,取號捷發乾記茶莊,主要作茶葉買賣,茶葉來源為大陸武夷山和臺灣南投等地,兼賣文房四寶、四書五經等漢冊。由於許金待人和氣,生意興隆,大陸親人紛紛投靠,許金慨贈資財,幫助他們在虎尾等地經營茶莊,均取名捷發茶莊。」

前人風雅 店鋪典故融入建築

走出茶莊,站在街道往西望去,這條五、六百公尺的延平老街在陽光下,兩旁巍峨街樓更顯古樸典雅。一位店家告訴我,街道上,各行業店鋪的建築外觀有不同的造型,抬頭望時,果然,金玉成鐘樓的樓頂,掛著一座時鐘,鐘下有一隻大貓頭鷹造型,右上角活靈活現的兩個洞,就是貓頭鷹的眼睛了。街樓上,處處可見將商品及其典故融入建築,顯現了前人的智慧。


螺溪齒科三樓門面就是一顆大臼齒。

再過去,站在螺溪齒科三樓建築前,這棟日據時期詩畫家張李德和的故居,仍保持著舊時診所風貌,翹首細看,顯然,三樓就是一顆大臼齒的造型,大小圓弧立面牆與三角形窗櫺、哥德式尖頂小窗,及二樓富有現代感的幾何窗形,更表現了主人的風雅品味。

振文書院 書卷氣息飄盪風中

從延平路彎入文昌路,在興農西路轉角處,三開間歇山屋頂閩式山門,早迎立眼前,那就是振文書院了。


歇山屋頂山門迎立眼前,那是振文書院。

我們必須抬起腳根才能跨過高高的門檻,山門雖已非原貌,卻古樸猶存,油漆斑駁處木作材質自然裸露。站在寬闊的前庭,望著拜殿屋宇上翹起的燕尾,陣陣書卷氣息從風中迎面飄來。

穿過拜殿,走進結構簡樸的正殿,眼前,壁上梁間雕飾細緻,正遙想著昔日詩人作詞賦詩的風流景況,及學子朗朗書聲時,陣陣清風已自過水通廊拂來。我們在清涼中經過廊道,低頭穿過磚砌門洞來到正殿後面,只見棚架上攀附著楊桃老樹,熟透的果實已掉落滿地,樹葉在風中搖曳著,想是在書聲裡從古早搖到了現在。


字紙亭頂上雕著充滿童趣的牛魔王造型。

回到庭前,山門兩邊,作為焚燒紙張的字紙亭,頂上還雕著充滿童趣的牛魔王造型,一旁的仙丹花正開得豔紅。古樸的書院矗立陽光裡,更顯寧靜。

廣合商行 訴說百年浮沉歲月

西螺鎮位於濁水溪南岸,為濁水溪流域最大的聚落,沖積扇平原的土地肥沃富饒,水源充沛,灌溉便利。三百多年來,聚落雖數度遷移,因天然資源豐富,人口聚集快速,清朝雍正時已有了街市形態。據乾隆六年《臺灣府志》記載有西螺街,可見百年前西螺街市已具規模,為臺灣中部重要市鎮。到了民國四十二年西螺大橋通車後,成為橫跨越濁水溪的交通要道,南北商販往來,山產水貨交易頻繁,使得西螺更為繁榮興盛。早期商家密布的延平街市,即有許多碾米廠、糧商,還有群集的布商、鹽、醬油業等。


西螺大橋為橫跨越濁水溪的交通要道。


廣合商行裡,遊客忙著選購東西。

我們再回到延平路時,廣合商行正熱鬧著,許多遊客擠在店裡忙著選購東西。這家百年前栽植的「西螺椪柑」曾名盛一時,後世經營雜貨、鹽糖、布匹的商鋪,已改賣米糧及有機農產品。現在,這裡的商家還津津樂道,過去鼎盛時期的廣合商行,有良田三千甲,除了臺北,遠至上海、香港還設立了分公司。


廣合商行仍然留著中西文商名。

走進店裡,一把黑珠大算盤端坐櫃上,一箱箱的米麥、紅豆、紅棗等散置店鋪裡。這家百年老建築經過整修後,仍保留著歷史的痕跡,站在屋宅深處向外望去,兩邊牆壁裸露的肌理、梁柱仍在街道照進來的陽光裡,訴說著往日的浮沉歲月。

汨汨濁水溪 流傳西螺的純樸

出了廣合商行,走過幾家商鋪就是東市場,市場口開了一家柑仔店,就是舊時的雜貨店,店裡商品琳琅滿目。再走幾步,有一家小畫廊,一位老畫家正坐在畫架前作畫。進了市場,一位女店家正在大鍋裡忙著炸「蚵嗲」,惹得油鍋嗶剝作響。那邊還有印章店、餅店及賣碗粿的、文創日用商品的小店,還有以濁水溪畔的稻米製作的麻糬,當我走過一家店鋪前的大鐵壺時,才發現還有人賣各式鐵器。從市場彎進臨著老街的市場廊道時,忽然聞到了一股醬油味,才想起這裡就是生產醬油的重鎮。


這裡就是生產醬油的重鎮。


二胡弦音傳來,穿過歷史歲月,向濁水溪岸飄去。

站在長長的廊道裡,二胡的弦音從那一端傳來,彷彿穿過悠遠的歷史歲月,向東邊的濁水溪岸飄送過去。恆古以來,濁水溪汨汨流著,流進樸實的西螺人心裡,他們希望將古老西螺的純樸永遠傳下去,只是沒有說出來。◇
 

您也許會喜歡